第53章 戴宗智取公孫勝 李逵斧劈羅真人(第2/4 頁)
智,善於用計,在請公孫勝的過程中,利用李逵的魯莽達到了讓公孫勝出面的目的。
李逵:魯莽直率、勇猛無畏,但又有些憨傻。他一心想為梁山立功,所以跟隨戴宗去請公孫勝,卻因性急魯莽做出斧劈羅真人的舉動。
公孫勝:道號一清,擅長法術。他本已離開梁山回家探母,在戴宗和李逵的邀請下,因老母和師父的緣故起初不願回梁山,後來在羅真人的允許下才決定前往。
羅真人:法術高深的道士,是公孫勝的師父。他起初不放公孫勝回梁山,後被梁山的誠意打動,同時也看到了天意,才允許公孫勝下山。
經典詩句和典故:此回中詩句較少,但文中羅真人對公孫勝說的“吾弟子既脫火坑學煉長生,何得再慕此境?自宜慎重,不可妄為”,體現了道教的修行理念。此回中沒有特別典型的典故,但整個故事中關於道教法術、人物之間的智謀較量等情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和民間傳說的影響。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戴宗智取公孫勝 李逵斧劈羅真人〉解析》
《水滸傳》第五十三回“戴宗智取公孫勝 李逵斧劈羅真人”,是一個充滿奇幻色彩和人物智謀較量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戴宗的智謀、李逵的魯莽、公孫勝的法術以及羅真人的高深莫測,都展現得淋漓盡致。而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深度解析這一回時,會發現其中蘊含著更為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戴宗與李逵,恰如陰陽的兩面。戴宗代表著智慧與謀略,他善於運用計策來達到目的,是典型的“陰”性特質;而李逵則代表著勇猛與衝動,他的行為往往出於本能,毫無顧忌,這是“陽”性特質的體現。兩人一同前往薊州尋找公孫勝,正是陰陽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戴宗的智慧引導著李逵的行動,而李逵的勇猛也為戴宗的計策提供了助力。
公孫勝在這個故事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他是一位法術高強的道士,其道法如同周易中的變化之道。公孫勝能夠運用法術改變事物的狀態,就如同周易中所說的“變易”。他的出現與離去,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像事物的變化無常。公孫勝原本已離開梁山,回家探母,但在戴宗和李逵的邀請下,又被捲入了梁山的事務中。這體現了事物發展的無常性,以及在變化中尋找平衡的道理。
而羅真人,則是一位神秘而高深的存在,他的身上體現了周易哲學中“道”的概念。羅真人的法術高深莫測,他能夠預知未來,掌控局面,如同“道”一樣無所不在,卻又難以捉摸。羅真人對公孫勝的教導,以及對梁山眾人的態度,都體現了他對世間萬物的洞察和理解。他不放公孫勝回梁山,並非是故意刁難,而是看到了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最終他允許公孫勝下山,也是順應了這種趨勢。
在故事中,戴宗為了讓公孫勝回梁山,使用了一系列智謀。他先是佯裝不知李逵偷吃牛肉,然後施法讓李逵無法停住腳,又飢又渴且無法吃飯休息,直到李逵認錯。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戴宗的智謀和手段。這種智謀,如同周易中的“不易”,即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不變的。戴宗深知李逵的性格特點和行為習慣,所以能夠巧妙地利用這些特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李逵斧劈羅真人和道童的行為,則是一種極端的表現。他的魯莽和衝動,使他在沒有完全理解事情真相的情況下,就做出瞭如此激烈的舉動。這反映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因為一時的衝動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然而,羅真人並沒有因此而怪罪李逵,而是以一種寬容和理解的態度對待他。這也體現了周易哲學中“和”的觀念,即透過包容和理解來達到和諧的狀態。
此外,故事中還體現了周易哲學中關於“時”與“位”的觀念。戴宗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