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第1/2 頁)
居性叵測(2)
網路以外,性別間的互相認定充其量只能是種條件反射,甚至連普通社交禮儀也不算,一旦上了網路,就上升為一個關乎居心和誠信的道德問題,多少帶有陰謀的意味。這道技術天塹一方面令上網者得以在書寫的層面上獲得性別轉換帶來的異樣經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性別感受之中;另一方面,也一定有對稱的一方會因此而萬般無奈,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就&ldo;男女大防&rdo;而言,在虛擬的社群裡,男女間最大的問題卻是防守難,反擊難,由防守轉入反擊更難,在每一個&ldo;安能辨爾是雌雄&rdo;的焦慮關頭,我的耳邊就會響起張翼德雷鳴般的怒吼:&ldo;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rdo;
走不完紅男綠女,看不盡人海沉浮,20年彈指一揮,男還是男,女還是女,大閘蟹雖不如從前好吃,近觀其腹,也還是該尖的尖,該圓的圓,挑起來並不比過去費力。人非蟹,但社會對於人類性別的標識和判斷,卻呈現出越來越簡明扼要的符號法則,講求效率,這正是防守反擊的要點。gg和,是&ldo;哥哥&rdo;和&ldo;妹妹&rdo;的漢語拼音縮略,無論年齡,直指性別;洗手間也不&ldo;男&rdo;不&ldo;女&rdo;,改行比象形文字還要象形的菸鬥,高跟鞋,長褲或短裙。除了生、旦臉譜,這種搶在全球化真正殺到之前免陷非漢語如廁者於不義不法的舉措固然是未雨綢繆,卻有可能對本已危機四伏混亂的符號體系形成進一步的破壞,近來我見到一個嘴上叼著菸斗的人就會忍不住地聯想到公廁,不知算不算一種不祥的跡象。
當符號像常識一樣不再可靠,什麼是檢驗男女的惟一科學的標準?國際性體育競技大會的組織機構會告訴你,為了保證賽事在公平的原則下進行,即好男不與女鬥,好女不與男爭,自稱是男是女,看起來像女或者像男,都不行,這個你說了不算,要刮你一小片口腔黏膜,對其中的上皮細胞進行塗片、染色、鏡檢等一系列化驗,直至檢出x染色體,你才是女的,檢出y染色體,你丫才是男的。不放過一個男人,也不冤枉一個女人,csi裡面,任何一個負責的法醫也是這樣乾的。
民國版成功人士標準(1)
娶日本老婆,請中國廚師‐‐曾幾何時,估計是清末民初吧,是一部分國人的終極人生夢想。
畢竟侷限於食色,境界不高,於是,另一些脫離了低階趣味卻又始終沒有放棄追求夢想的中國人後來在此基礎上又作了一個補充,曰:娶日本老婆,請中國廚師,拿美國工資,上英國大學。當時能想到的&ldo;成功人士&rdo;標準,大概就是這樣。
《 民國名人與日本妻妾 》雖然是一本不太靠譜的書( 主要是因為細節上過多的文學渲染,例如,在《 三人行的背後‐‐周氏兄弟與日本妻 》一章中這樣寫少年周氏兄弟:&ldo;&l;阿哥,我們什麼時候去抓麻雀啊?&r;周作人帶著笑呆呆地問道,樹人瞟了弟弟一眼:&l;沒看見我這兒還要看書嗎?去去去,一邊兒玩去。&r;滿臉塵土的周作人對著哥哥吐了吐舌頭跑開了。&rdo;不過所引史料大致可信。根據我對此書的研讀,發現在&ldo;民國名人&rdo;中能做到&ldo;娶日本老婆&rdo;者確實不少,但能將以上四項逐一按章落實者卻實在不多。惟一最為接近的&ldo;四項全能&rdo;目標的,算下來就是辜鴻銘了。但惜乎每一項似乎都有些不太到位,例如,上過愛丁堡大學不假,但蘇格蘭的大學能不能算是正宗的&ldo;英國大學&rdo;?又如,&ldo;娶日本老婆&rdo;也是真的,但花200兩銀子從窯子裡贖出來的大阪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