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波斯帝國與拜火教(第1/3 頁)
年代學:約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340年左右
經文正文:
青銅時代晚期崩潰以後,“此岸”中的大量元素投影到了“彼岸”世界之中,使“彼岸”世界融合了複雜的多元文化,變得極為複雜。“彼岸”本來的文化:印歐——雅利安吠陀、薩滿文化,與來自西方的(“此岸”)希臘、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的融合,這一切經由亞歷山大大帝的時代而體現。
就像烏魯卡基那那樣,奧萊克西在“世界盡頭”中的投影,就是亞歷山大大帝;而伊什塔爾自己的本體,也投射在了另一個世界——“彼岸”之中,而個投影的則成為一位波斯公主——巴耳馨(barse),她的故事由一段記述記在下面: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彼岸”世界這片大陸上生活的原住民是叫做派瑞卡的精靈族,傳說他們從天上來,降落在北方的埃西諾斯草原上,替神明們治理大地,種植樹木,看護草原,所以他們也被稱為雅利安人,就是我們的祖先‘植樹人’。諸神明派出使者因陀羅來到凡間,教授精靈與他們溝通的語言——咒語,以及與他們建立連結的通道——薩滿儀式,同時賜予精靈們關於世界起源的知識——《吠陀》;神明們從學習這三門功課最優異的孩子中選擇一位,成為大祭司。大祭司與普通祭司其實並無其他特殊之處,只是要為眾神之首的天神帝烏斯保守一個特殊的秘密,並在未來的某天,在“那一位”降臨的時候,把這個秘密轉達給他,而“那一位”名為密特拉。
最早的大祭司叫阿託撒(atossa),第二位叫帕瑞薩娣絲(parysatis),所以後來每一位大祭司都繼承了她們兩個人的名字,按照順序,先做祭司的是阿託撒,她死後又是帕瑞薩娣絲,然後又是阿託撒……這樣的模式持續了幾千年,直到後來,神明們突然減少與人類的聯絡,祭司的地位就逐漸降下來,變成單純的精神領袖,因為那時候地上已經出現國家和國王,那時他們還名義上奉大祭司為天下共主,但不久以後,祭司和祭司系統就不再凌駕於世俗之上,而是成為了王國下屬的宗教機構,而大祭司這一職位也逐漸變為了由米底國王直系親屬擔任的專職。人們仍然供奉萬神殿裡的那些神明和天使,他們的名字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傳承的過程中慢慢地出現口誤和筆誤,甚至連主神帝烏斯都經常被人抄錯,成了特尤斯(dya pita);但是自始至終,從沒有人忘記或寫錯‘密特拉’的名字,因為他是如此重要,直至亞歷山大的時代,原始信仰的人們都還在等待他的降臨。
後來的事,由一段來自波斯帝國末代太后西緒甘碧絲的自述記在下面:“十七年前,我們全家還在米底的首都埃克巴坦那,那時我還只是一名普通的貴族婦人,我的兒子科多曼努斯(doann)也只是一位普通的貴族;當時的國王是賢明的亞他薛西斯(artaxerxes)皇帝,而大祭司是他的女兒帕瑞薩娣絲。同樣是在一次皇家狩獵活動之時,帕瑞薩娣絲在荒野中撿到了一個棄嬰,就是我的小巴耳馨……帕瑞薩娣絲並無子嗣,就把她當做自己的孩子養了起來,她對她十分疼愛,乃至認為巴耳馨是神明交在她手上的繼承人,讓她培養她做下一任的阿託撒……就這樣,一個外人被選為了大祭司的繼承者。後來,帕瑞薩娣絲患了重病,因為我是她生前最好的姐妹,她就把巴耳馨託付給我,而我就叫我的兒子收她做義女,緊接著巴耳馨就接替她的養母成為了大祭司,生活在皇宮裡;後來國王也死了,他的兒子就繼承王位,就是維什塔斯帕(vishtaspa)王;當時,一位來自巴克特利亞的貴族,名叫巴戈亞斯(bagoas)·查拉圖斯特拉,來到埃克巴坦那任職,起初王宮裡都在盛傳他是一位滿腹經綸的思想家,但後來我們才聽說他是一位‘神學革新者’,他自稱在三十歲時,在一個河岸上得到神諭,讓他知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