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這個擁抱相隔了十五年(第1/4 頁)
“等我們到了蘇城,一定帶陛下去最熱鬧的山塘街,糖畫泥人,雜耍馬戲,煙花燈籠應有盡有,我們還可以和外祖父外祖母一起去逛,陛下且再忍耐幾日。”
原本就心癢難耐的馮斌衡,聽了馮嘉玉的這幾段描述更加心馳神往。
可阿姐說得對,在蘇城隨便走一步都是陷阱。
這幾日他出行必定是要先清場再整肅,即便走到市集上,也根本不是他想看到的景象,或者說他根本看不到真正的江南風土人情。
其實歷來天子巡幸,不就是一場相互敷衍的戲。
所以哪怕是看到一絲外界透進來的光,馮斌衡都會很高興。
陵城位於內陸不靠海,所以很難聽見關於倭人的事情。
可繼續南下就會聽到看到許多異鄉人的事情和身影,這些人之中有一部分是真正來做生意討生活的,更有一部分是帶著真誠來與大冀交流的,但更多的是對大冀虎視眈眈,欲圖不軌的。
所以抵達蘇城前,御駕要先到如東海岸。
如東海岸曾是倭國遣唐使登陸之地,如今也是大冀少數允許倭國人的登陸地點,但大冀記錄在冊的倭人,與實際存在倭人的數量嚴重不符。
原本有孫哲也在行動異常方便,現在孫哲也被拉下馬,倭人的行動受阻,自然也就著急想要跳腳了。
如東海岸放眼望去三分之一的船隻都是倭人的,這些人中其實很多都是按規按矩行動的,甚至在得知大冀皇帝親臨時,他們滿臉真誠地按照大冀的禮儀致以最高敬意。
“看到他們,朕心裡很複雜,一個國家絕對不會全都是壞人,可就偏偏因為那些野心氾濫的渣滓,就要拉著全國上下無辜的人以身犯險,最後他們可以全身而退,那些被逼著上了戰場的人卻成了犧牲品。”
馮斌衡被保護得很好,卻在親眼目睹一樁樁一件件後,對這些事情感受頗深。
“一將功成萬骨枯,從古至今無論哪裡都很少有人會記得,那些墊在功成名就的人腳下的白骨,就算敗北自刎的楚霸王人們也只會記得他而已,活在世上各有目的各有慾望,無辜者任人揉搓,作惡者全身而退。”
馮嘉玉並不想安慰馮斌衡,因為這是最現實也是最殘忍的真相,比起逃避,他早些面對會更好。
對於襄儒卿這種親身經歷過被慾望滅門的人來說,他對此最有發言權,但他卻從不願評說這種事。
他已經無法客觀地評判事情本身了,只有旁觀者才能心平氣和地去思考。
不論是大冀國土上內部廝殺分分合合的國家,還是兩族兩國之間的侵略斬殺,卻不得否認這是為了讓自己發展得更好。
這種事情無法用單純的對錯評說,只能說為利益作惡的確是惡,可但凡成功了,史書上就只會留下偉大與英明。
所以襄儒卿現在奉行的只有一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雖遠必誅。”
襄儒卿眼中透露的光彩是絕對騙不了人的,那不是仇恨,是堅定,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決心。
可惜他自己也知道,身為一個宦官,處理些暗地裡的事物還好,光明正大上戰場打仗的可能幾乎沒有。
他不在乎是否光明正大,他只想完成心中一直的抱負和理想。
“明日就要出發去蘇城了。”
“是啊,後日我們就可以見到外祖父母了,他們現在應該已經到了潛邸。”
馮嘉玉此行最大的心願就是見見外祖父母,她真的已經太久沒有見到兩位老人家了。
離開陵城的最後一夜,馮嘉窈難得叛逆了一次,帶著弟弟妹妹們一起去一趟秦淮河。
月色下的秦淮河美得彷彿緞帶一般,沒了白日裡的喧囂熱鬧,船隻都安靜地依偎在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