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5 頁)
溝村民,他們確實不愛洗澡。
反正張超來唐朝這麼多天了,自己沒洗過,也沒見老爹洗過。
這年頭,沒自來水沒熱水器也沒浴霸,要洗個澡,得從村頭水井裡去打一擔水挑回來,拿個大鍋燒小半個時辰。
還沒有專門的浴室,連個沐浴都沒。
有條件的還能弄個大桶,沒條件的也就只能直接拎著水桶在柴房擦洗了。夏天還好些,可冬天裡天氣那麼冷,洗個澡可是很容易受風感冒著涼的。以這年頭的醫療條件,就算是傷風感冒也是個大問題。
先秦時代的《儀禮、娉禮》中就明文規定,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鼓勵人們每三天洗髮一次,五天洗澡一次。當然,既然是鼓勵,那就說明人們還達不到這種水平。
從秦漢到大唐,也就達官貴人富商大賈才有那個條件,三日洗一次發五天洗一次澡也僅是理想化的生活方式而已。
具體的洗澡沐浴,其實在古代是分別代表著四種不同的行動。
說文解字裡解釋,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沐是洗頭,浴是洗身體,而洗是洗腳,澡是洗手。
在漢魏時,這四個字還是區別開來的,不過到了唐朝,如今已經沒有這麼嚴格的區分了。
但一般情況下,洗個澡還是很不容易的。
漢代官員五天休沐一次,就是上班五天休假一天,名為休沐,原本意思就是上五天班,放假回家洗澡一次。
到了現在,朝廷官員十天一休沐。
古代不論是洗澡還是洗頭,都比較麻煩,因此古人把頭髮盤起,往腦袋上戴帽子或者裹布,也有隔離塵土,保持頭髮乾淨的意思。
好在家裡如今有錢貴一家,又有小十三他們,因此家裡的水缸倒是常滿。要不然,張超半夜想洗個澡,不但得臨時生火燒水,還得去村頭的水井打水呢。
張家溝五十來戶人,平時吃水就全靠村頭的那口水井,既沒自來水,也沒有家家有井。錢栓子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村頭打水挑水,早上挑三擔水。到了傍晚,還得再去挑一次,以備晚上需要。
挑幾擔水,小半天功夫就去了。
水挑回來,還得燒呢。大冬天的,不燒兩桶熱水,哪敢洗澡。可澆一擔水,起碼得半小時,而且還得半把柴呢。
張家人在鄉下,柴還是自己砍不花錢的,可如果是城裡人,這柴也是得花錢買的。若是哪個媳婦,三天兩頭的要洗澡,指使著老公去挑水,自己浪費柴和水,這婆婆肯定臉色相當難看。
你一天天的光洗澡了,不用幹活了,哪來這麼多窮講究?
一般平頭百姓家,是不可能天天洗澡的,天天洗頭都不可能。長跳蚤、蝨子了,那拿個篦子攏一攏就好了,這算是唐朝的乾洗。
篦子是梳子類似,但是梳齒更加的細密,梳背中間,兩側各有一排梳齒,梳齒間細密的只能容許幾根頭髮透過。
梳子是用來梳頭髮的,而篦子則是專們用來清刮蝨子和蟣子的,還有清刮頭發上黏附的油泥髒汙。
在後世,蝨子和蟣子都已經少人知道了,更別說見了。但這些小東西,在唐朝這年代,那真是人類的好夥伴,除了那些士族富人,古代大部份人身上都有。
冬天裡,人們有個每天必做的功課,就是在午間太陽正暖和的時候,把襖子脫了翻過袖子,然後一點點的掃蕩清剿。灰色的蝨子這時就會很清楚的顯露形蹤,抓住一隻,兩個大拇指指甲一夾,吧唧一聲脆響,蝨子爆裂開來。
還有些人會更加直接簡單粗暴,抓到一隻,直接放進嘴裡,吧唧一聲咬爆,直接就給****了。
蟣子和蝨子都是寄生蟲,但只在頭髮裡活動,蟣子是蝨子的小崽,白色,像是個小蠶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