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1/4 頁)
《心路盡頭》。
這並不是突然靈機一動的念頭,事實上在開始籌劃無罪論的時候,顧臻就已經開始就這件事在挑選媒體並進行談判,本來預計是《無罪論》播出之後同步進行釋出,但是因為具體商談的程序產生了出人意料的進展,所以《心路盡頭》反而要提前無罪論先出場。
正好小孩的事情這時十分受關注,顧臻稍一遲疑,就決定了以小孩的治療方案隱去具體姓名身份來作為第一個案子。
第69章
以《無罪論》來吸引社會關注;而以《心路盡頭》來記錄和宣傳dr。唯心主義相關醫案,是顧臻從一開始就計劃好的事情。
《無罪論》是影視劇,為了表現其主題的獨立性;顧臻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在其中打廣告的想法,可能還有點隱性廣告的因素;但是至少在劇情上,並不影響主題的表現。
而《心路盡頭》則是顧臻打算實實在在記錄和公開在公眾面前的具體醫案,配合dr。唯心主義的使用,醫治到什麼程度就做記錄一樣寫日誌一樣在專欄上釋出,一方面是增進其真實性和可信性;讓讀者能夠直接而完整地瞭解各種心理病症是怎麼一回事;以及dr。唯心主義的具體作用方式,而另一方面;是試圖在“顧臻”這個名頭還有點影響力的現在,顧臻想要再一次擴大和引導這一層的影響力,把它往自己需要和期望的方向引領。
一個人的人際網路和社會影響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中所有硬實力的具象化。顧臻現在不缺錢不缺關係,要是想做點什麼,需要的就是這點讓人信服的影響力。
《心路盡頭》刊登的第一天,那小小的專欄之中傳遞的資訊十分簡單,就是簡單介紹了一下小孩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可能造成自閉性格和語言障礙的背景原因——懷孕期間的違規藥品服用,以及遭受的虐待等等。
除此之外,顧臻也稍微加上了一些個人的觀察和感想。
他在客觀的資訊表述之後寫道:“她對於陌生人的畏懼感比較重,如果有其他人出現,會偷偷地躲到我的背後,而我不在的時候,則會一個人躲到有遮蔽的角落,躲藏會讓她有安全感。”
“剛開始住院的時候,孩子一度偷拿過隔壁病人的水果刀,偷偷藏在自己的枕頭底下。被醫生髮現的時候,還稍微引起了一些騷動。後來經過協調之後,我們與醫院商議,給小孩保留了一把未開刃的小折刀。”
“小孩其實並不能很明白刀片的作用,但是她顯然從不知道什麼地方獲取了一個訊息——刀具能夠保護她。持有刀具讓她有一種莫名的安心感。”
“我們認為最好還是讓小孩擁有這種安心感。”
“我把刀交給她的時候,十分鄭重地告訴了她:這把刀她只能用來保護自己,不能用來傷害任何人。她可以保留刀具,但是一旦她用來傷害了別人,那麼她就沒法再留在這裡,也許會被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
“我不知道她聽懂沒有,因為她點頭的時候,臉上還是一片茫然,只是拉住我的衣袖,然後快速而緊張地搖了搖頭。”
“我覺得她的意思是不想被送走。”
“她保留了那把小刀,但是直到出院為止,她都沒有再嘗試用刀去刺過別人。小刀的存在有效減少了她把自己藏到床頭櫃後面的窗簾之中的機率。”
顧臻用簡單而直白的詞句,細細描述了從見到小孩到正式接她出院這段時間小孩的各種行為和自己與之的互動。
最後的最後,他以小孩的身體資料做了一個結尾。
“最後,今天給小孩稱了體重,9。7kg。也許過兩天就能超過10kg了,值得慶賀。”
整篇文章中,顧臻的描述簡單而直接,並沒有描述得很煽情或者論述得很艱澀,都只是一些普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