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5 頁)
的的共同體。當什麼地方出現了城市,這座城市一定是這個地方文化特色的一個縮影。讀過本書,你一定會再次感到祖國的遼闊,感到巡禮於天南地北多樣城市文化的樂趣。
最後,可以說,關於城市的文字,其實是一種反照,也是一種喚醒。我們建造了城市,而城市又帶給我們什麼?是我們創造了城市,還是城市創造了我們?當我們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已經把城市與我們自己合一。我們在“閱讀”城市的時候,也是在閱讀自我。城市是自我的放大,是人文的又一種規模。所以,當我們對城市負責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對自己負責。這是頗有實踐意義的認識。
我相信,讀過本書,聆聽過作家們的述說,當你再返回城市街頭的時候,你看到的將不再是樓房建築的機械排列,不再是陌生人們的漠然相遇,你會感到城市生活的躍動。街上每個匆匆行走的人們都是城市生活的參與者,他們創造著城市生活,也在被城市的生活所創造。
城市的表象雖然日益繁縟,但生活的深流並不是在這個層次上延伸。正像作家們揭示的那樣,留在記憶中的,最值得溫習懷念的,只有樸實的真情。永遠關注真情,這就是作家們的價值和貢獻。
唐曉峰
2010年1月30日
。 想看書來
後記(1)
一次興味盎然的“讀城”之旅
一、緣起?互動
沒有想到會這麼天南海北地讀城,而且是和全國不同城市的作家一起讀。這些作家有的早已相熟,有的素昧平生。但現在,經過了漫長的三個月合作,我統統叫他們“和我一起讀城的戰友”。欄目是依著去年奧運火炬傳遞而起,最後叫“作家讀城”。就是火炬傳到每一個城市,當地作家寫一篇自己城市的文章。我的角色相當於接棒手,接過的不是火炬,而是那些新鮮獨特的文字。我讀它們,等於重新觸控了一下中國版圖上熟悉與不熟悉的城市,也等於再次品讀了作家本身——雖然文未必一定如其人,但是看他們在螺絲殼裡做道場,那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意外之筆,的確能激起我對他們人與作品的格外興趣。
“讀城”三個月,越來越有影響,至今,還有一些人記得去年奧運期間的這個欄目,他們對我說:你們報紙的這個創意好——有規模、又獨到,還有文化含量、文字之美。而我的思維,立馬會跳到去年四月報社的一次閒談。有晚報總編任歡迎在、還有主管文化等版面的副總李光。他們正在討論一個創意——奧運是體育,也是文化,火炬既然要走全國那麼多城市,何不向讀者介紹展示一下那些城市。而由什麼人來寫,寫成什麼樣,正是當時他們費心思索之處。叫我來,大概想聽聽更多屬下人的想法。最後,一致的看法是:由當地作家讀。他們對居住的城市,總是有話可說。創意交我實現,當即還劃定了篇幅。1500字,三個月連續刊登,這樣的規模,在晚報,也是開天闢地頭一遭。領導的意思很明確:彰顯城市的文化個性,尊重作家的自由表達。
如此的領命而去,開始是興奮,很快轉為焦灼。以我對作家個性的瞭解,他們大多並不喜做命題作文,規定動作是必有之義,想伸展開來也屬戴鐐銬跳舞,怎麼說動他們,我在心裡打鼓。是一些相熟的作家朋友給我信心,答應我的同時,還為我推薦合適人選。看得出,這是建立在對彼此文字欣賞基礎上的推薦,讓我有了約稿底氣:如果我能保證前面“讀城”文字的作家水準,後面的事情就可能是環環相扣,水到渠成。
事情果然如我想象——讀到後來,已經變成全國作家大串聯。他們彼此在互動、較勁、切磋與溝通,讀者也在透過我們與他們互動,因為正是他們的文字,喚起了這些客居北京的讀者的思鄉之情。
這也是“讀城”越到後來,越是興味盎然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