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5 頁)
及對策》研究專案中,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的人員,繪製了一幅地圖。地圖中長江三角洲及江蘇和浙江沿岸,被打上大片的陰影,陰影面積是總面積的26%,現實中,它是跨越江蘇、浙江、上海的5萬多平方公里土地。
這幅地圖表示,在沒有防潮設施的情況下,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按照歷史最高潮位推算,海水就可以淹沒陰影部分的土地,也就是說,長三角富庶的多數城市,都將淹沒於海水之中。
顯然,海平面上升已不是近年才出現的熱點,不過很多年前它只是緊繃著科學家們的神經,流傳在學術領域;而今,在大眾傳媒的傳播下,地球意識覺醒的普通人也開始關注到這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災難:這不是科幻電影,也不是傳說,這是真實的世界。
藝術家三水就是一分子,由他創作的一組名為《外灘》系列的觀念攝影作品2009年在中國上海舉辦的《無事生非——七樁個案當代藝術邀請展》中亮相。他以獨特的視角,以霧、水、建築為主要元素,給觀眾展現了2050年淹沒在水下的上海外灘萬國老建築群,用藝術的手法提醒世人溫室效應可能給人類帶來的終極災難。
他的創作靈感就是來自於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就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發出震驚世界的警告:“世界正處在巨大災難的邊緣……包括紐約、孟買、上海在內的一些沿海城市將被淹沒!”彼時,聯合國的一個機構也公佈一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強烈語氣”宣稱,全球變暖可能造成“災難性而且不可逆轉的後果”。
毫無疑問,有關地球將面臨巨大災難的預言曾無數次出現,但從來沒有形成像今天這樣的聲勢。
為此,他透過一張張近乎誇張的作品,以灰暗的色調給人強烈的壓抑感,傳達了他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試圖以此喚起人們對於環境惡化的反思。畫面上出現了上海百年曆史的外灘建築群,水面的上升使得這些建築紛紛被可怕的洪水包圍,如汪洋大海中失落孤寂的島嶼,離我們那麼近又那麼遠……
海陸拉鋸戰(7)
這是藝術家的想象,而現實中,海水虎視眈眈的“陰謀”已被科學家破解。
2008年7月21日,復旦大學環境科學系王祥榮教授在“河口城市氣候變化脆弱性評估”專案報告中為上海這一河口城市做出了科學的診斷——上海氣候變化脆弱性綜合區域共分為五級:
一級脆弱區的面積為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崇明外灘、東平國家森林公園、佘山國家森林公園、受長江口南支影響的溼地、澱山湖一帶的窪地、黃浦江上游水源地保護區、黃浦江及沿岸緩衝區。一級脆弱區主要面臨海岸侵蝕和灘塗溼地的減少的問題。
溼地在控制洪水、調節水流方面的功能顯著,原本是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相當於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沿海的許多溼地則是抵禦波浪和海潮的衝擊,能防止風浪對海岸的侵蝕。然而現在,溼地的功能逐漸喪失,最好的天然屏障讓人們失去了安全感,取而代之以人工堤壩。
澱山湖,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這裡,原來素有“東方日內瓦湖”之譽,作為上海黃浦江水源地一直備受關注。位於上海市青浦城西15公里,橫跨上海青浦與江蘇崑山兩市(區),上接陽澄湖,西通太湖,東連黃浦江。長久以來,那裡就是上海低窪地之所在,洪災嚴重。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築壩工程便開始了與洪水的搏鬥,截至2002年,20多個年頭過去了,而今的澱山湖已被人造堤岸所環繞與湖邊的天然溼地就此相隔。
而崇明東灘的溼地也以其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榮膺上海市重要溼地,區內擁有中華鱘自然保護區、鳥類自然保護區、同時也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一個重要驛站。近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