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第1/2 頁)
1 尋門戶,陝北將去某家串門會親友叫「尋門戶」,也叫「過事情」見下條注釋。
2 過事情,陝北將過「紅」、「白」事,給小孩過滿月,給老人祝壽等統稱「過事情」。
政治、經濟、文化、地理及自然條件等方面,不但對民歌體裁形式的產生發生巨大影響,也對民歌的藝術風格發生著影響。如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開展之前,所產生的民歌大都是哀哀之聲,而革命鬥爭開展後產生的民歌,其氣勢就高昂、雄壯多了,調子明快多了。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是這樣。陝北山大溝深,山包連綿起伏,加之水土流失嚴重,一般的山都裸露著黃土岩石,稍有一點風,便要起土,特別是春夏兩季,大風颳來,黃天黃地,遮天蔽日,而它的民歌也就有著一股土溜溜的味兒;陝北的山包與山包之間相距較遠,過去勞動生產多以個體為主,人們平日隔溝交談都是放開嗓門,一字一拖腔,須好半天才能傳入另一人的耳朵裡,這就使得陝北民歌的曲調有了一種高昂、悠揚、一字
兩字一拖腔的特點。假如把輕柔的江南民歌拿來在陝北大山裡唱,那細膩之聲有誰能聽得清呢?反之,到江南一帶的稻田裡去唱陝北民歌,那「攔羊嗓子回牛聲」也會嚇人一跳的。
陝北所處的地理位置對陝北民歌的風格也有著一定的影響,這一點在曲調方面反映較明顯。如三邊、神府一帶的民歌就帶有爬山歌的味道,延安以南,特別是黃陵、宜君一帶的民歌又帶有關中民歌的味道。語言也極為接近,如黃河沿岸,特別吳堡、佳縣一帶的民歌,山西腔就很濃,甚至一些歌原本就是山西民歌,只是傳進來後被加工改造了。
陝北民歌每一體裁、形式的發展變化,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幾千年來,隨著歲月的推移和時代的變遷,人民往往根據不同的需要而改填著新詞、修改調整著曲調,以適應新的生活內容,民歌就這樣世世代代不停地更新變化著。僅從人所共知的《東方紅》這首歌中,我們就可以尋找到這種變化的蹤跡。
《東方紅》原名叫《移民歌》。一九四三年,民間歌手李有源創作了《移民歌》的第一段:「太陽升,東方紅,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生存……」。不久,佳縣移民隊在向延安進發的路上,擔任副隊長的李增正(李有源的侄子)唱起了這首歌,隨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湊了一路,創作了這首《移民歌》:
山川秀,天地平,
毛主席領導陝甘寧。
迎接移民開梢林呼兒咳喲,
邊區遍地是黃金。 ……
後又改為現在的《東方紅》。而《移民歌》又是在《騎白馬》這首歌的曲調上填的新詞。《騎白馬》產生於抗日戰爭初期,集中反映了陝北人民一心抗戰的決心。
蕎麥花,紅登登,
咱二人為朋友為個甚?
三哥哥當了八路軍,
一心去打日本。
……
騎白馬,挎洋槍,
三哥哥吃了八路軍的糧,
有心回家看姑娘,
打日本顧不上。
而這首《騎白馬》又是在傳統民歌《誰也不能賣良心》的基礎上改填的新詞。原歌是這樣的:
煤油燈,明又明,
紅豆角角雙抽筋。
紅豆角角雙抽筋呼咳喲
誰也不能賣良心。
從一首純粹的情歌,到歌頌黨的領袖的《東方紅》,短短的十多年間就幾經變化,由此可見民歌與生活的關係之緊密以及民歌繁衍之迅速了。
內容的不斷豐富,又反過來促進了音樂曲譜的變化和發展。如《攬工調》採用的是《哭五更》的曲調,後者是寫一個不務正業的男人的妻子在夜間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