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第1/2 頁)
天底下沒我苦命的人,
十六歲上進了張家的門。
十九上生下男孩童,
剛剛磨成一個人。1
1 磨,陝北將物體在地上拖拉稱為磨,這裡為拉扯之意,「磨成一個人」即拉扯大了點。
冰河消凌柳枝青,
楊家園子1鬧了紅。
1 楊家園子,陝北村鎮名。
2 負責人,這裡指黨的負責人。
3 激發,方言,打發之意。
4 起身,方言,即動身。
5 檸條梁。陝北地名,遊擊隊活動區。
6 過梁,即大梁。
7 扎。意即落實。
8 沙蓬,即蓬蒿的一種。高原冬、春季風大,乾枯的沙蓬往往從根部折斷,隨風飄蕩。
我男人跟著共產黨,
鄉政府裡把委員當。
負責人2激發3他起身4,
檸條梁5上去辦貨。
民團抓住上五刑,
吊在過梁6上扎7口供。
打死打活不應稱,
口稱我是出門人。
臨了打死命歸陰,
腦瓜蓋揭在半空中。
我好象無根的大沙蓬8, 哪達哪達哪達哪達哪達
1 哪達,方言,即哪裡。
2 盛,方言,即停留,居住之意。
3 拉起爬,即往起爬。
山丹丹開花背坬坬紅,
我男人死的為革命。
天上下雨地下滑,
跌倒了咬牙再拉3起爬。
……
佔了這許多篇幅,也僅錄下了歌子的一部分。歌子所述是作者的身世經歷,是作者強烈感受到的東西,寫下來怎能不真實?怎能不自然?又怎能不強烈感人呢?這仍然是個從生活的真實出發的問題。革命歷史民歌中一些歌子,是從作者的主觀意圖出發而產生的,這樣的作品雖然動機是好的,有的在當時也起過一定作用,但多比較概念,缺少感染力,藝術生命是不強的,當然也不會流傳久遠。必須對它作出全面的、實事求是的估價。
陝北革命歷史民歌對陝北民歌藝術傳統的繼承是多方面的。如音樂方面,除一些改編歌子與原民歌的曲譜有出入外,幾乎全是套用的原曲譜。如《美國的飛機我們歡迎》原本採用了《三十里舖》的曲譜,《告士兵歌》採用了《接小姨》的曲譜。語言方面,傳統民歌中一些優秀的句段也被原封不動地照搬了過來,如「前溝裡下雨後溝裡晴」,「雙扇扇門來單扇扇開」,「陽畔上的核桃河畔上的棗」等。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陝北革命歷史民歌也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這些特點,主要反映在它所形成的特有氣質感和情調感方面。
通觀陝北傳統民歌,給人的突出感覺,一是氣質感差,一是情調憂鬱消沉。那些反映勞動人民悲慘生活和遭遇的歌子自然不在話下。如信天游:「民國十七年,陝西遭年饉,糠皮皮和苦菜,三天喝兩頓;叫聲鄉長哥,你給我賣老婆,你看這窩八口人,光景怎麼過?」《光棍受可憐》:「乾隆六十年,世事不周全,什麼人留下咱光棍受可憐?」……。那些反映愛情生活的歌子也普遍呈現出萬般的悽苦和失望:「斗大的西瓜解不下個渴,什麼人能治我心難活?」「雞爪爪黃連連苦菜菜根,苦言苦語苦在心」,「大河畔上種黍子,好女子尋下個灰畜子1」。即便個別透出歡樂氣氛的歌子,那歡樂也往往象天外流星,一閃即逝,用「四面裡下雨當中裡晴,為朋友2好比接喜神」一句來喻之,可以說是恰如其分的。勞動人民因政治地位的低下和物質生活的艱難困苦,已處在一團漆黑之中,因此,那為朋友之喜,不過是陰空中偶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