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有一位攝影記者演出一開始就被劇情所吸引,直至終場才想起忘記扣動快門。有的觀眾一連看了兩場。
據瞭解,李默然曾有意以《夕照》為“封臺演出”。但是,該劇在北京演出成功,在鄭州被觀眾認可,人們從《夕照》似乎又看到了話劇的希望,它也標誌著這位老藝術家第二次藝術生命的開始。這個時候李默然能離開他所摯愛的話劇藝術舞臺嗎?人們企盼暮年的李默然藝術之樹常青。 。。
我國種植水稻已8000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居中在整理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資料時,在一些燒土塊中發現有稻殼的印痕,經有關專家鑑定,確認是人工栽培水稻遺存。這一史前考古的重要發現,把中原地區人工栽培水稻的歷史提前了2000年。
據張居中先生介紹,位於淮河上游支流沙河故道旁的舞陽賈湖遺址是一處裴李崗文化遺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自1983年起,在此先後6次發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等大量遺物,發現了房基、窖穴、陶窯、墓葬等豐富遺蹟。據該遺址出土的碳14標本的測年鑑定,距今7000—8000年,樹輪輪正為7500—8500年。
這次發現的稻殼印痕,均為出土於房基或窖穴中的燒土碎塊之內。在標本上可清晰地看出3條縱長隆起的印痕及其稃上的長條格狀的紋路。稻殼印痕的長寬之比為2以下,因此更具有粳稻特徵;但也有個別標本的長寬之比大於2,具有秈稻的特徵。專家透過掃描電鏡下對其印痕的觀察和現代稻殼的形態學的比較,認為屬栽培水稻無疑。另外,從燒土中分析出的扇形植物矽酸體的形態學特徵和紅燒土上所能見到的植物莖稈印痕也很大程度上支援了上述結論。另經對賈湖遺址出土的揚子鱷、畸龜的骨骼及楓香、山毛櫸、水蕨等植物的孢粉和溼生、水生、喜暖的其他動、植物遺骸的分析.當時賈湖周圍應是森林草原湖沼景觀。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黃淮地區,其年均溫和年降水量可能與現在的長江流域相似,因此自然環境是符合野生稻的生長及水稻的栽培的。所以,淮河流域為栽培水稻的又一起源地區並非不可能。對此,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專家給予充分肯定。
水稻是我國原始農亞中的主要栽培作物,它的起源、分化和傳播一直為學術界所注目。70年代,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大量栽培水稻的遺存,把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提到7000年前;80年代末,湖南滓縣彭頭山址的發現,又把水稻栽培歷史提到了8000年前。所以,人們一直認為我國水稻栽培起源於長江中下游地區。而中原地區則在距今6000年以後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才有零星發現,因而被認為是水稻的傳播區。這次在賈湖遺址發現栽培水稻遺存,為我國農業史的研究以及環境和氣候變遷的關係的研究都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並促使人們對我國水稻栽培歷史進行重新認識。
(原載《光明日報》1993年11月8日第二版) 。 想看書來
鄭州建成十大批發交易市場
繼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之後,中國鄭州建材批發交易市場、中原紡織紗布交易市場、鄭州蔬菜果品批發市場等9個全國性和區域性的大中型批發交易市場,最近在河南省會鄭州建成開業。有關專家認為,這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重要舉措和大膽嘗試,對推動流通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鄭州跨全國腹地而維繫四方、鐵路、公路、航空交通十分便利,在我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重要作用,有著優越的商業貿易優勢。*同志南巡講話之後,中原大地掀起新的改革開放熱潮,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搞好大流通、建設大市場,組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