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第1/2 頁)
8.節省兵力 與在接觸點上集中優勢兵力的原則密切相關的是&ldo;節省兵力&rdo;原則──要有足夠的兵力去作戰,但又不要過多。山本為自己確定了兩項任務之後,幾乎從漱戶內海帶上了除捕魚舟以外的所有力量。這樣做,不但浪費了帝國的血液──珍貴的燃料,而且牽制了本來可以更好地用於為預定的下一個戰役作準備的人員和艦隻。就其作戰意圖來說,對中途島的空襲規模也嫌太大。像角田在荷蘭港使用的那樣一支經過精選的小型部隊就足以完成這項任務。其它空中力量完全可以留在艦上或部署在航空母艦周圍,以準備對付美國人的反擊。尼米茲決定不派遣戰列艦參加中途島戰役,就體現了&ldo;節省兵力&rdo;的原則。
9.協同動作(統一指揮)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山本自己乘旗艦跟在整個艦隊的後面,這樣就違反了協同動作這條重要的原則。由於必須保持無線電靜默,結果,他有嘴不能說話,無法實施全面指揮。面如果他在瀨戶內海或在東京的通訊中心,他就完全可以方便有效地進行指揮。但是,他卻把大本營設在海上。這樣,從事件發生到&ldo;大和號&rdo;收到訊息需要時間,山本就不能及時得到情報,也不能及時下達命令。因而,各艦隊只能是各自為戰。相比之下,尼米茲的作法就很好。他坐鎮珍珠港,這樣就能夠通曉全域性,運籌帷幄。
儘管如此,要是尼米茲自己,他的各套參謀班子以及海上的指揮官們不採取積極的、明智的、創造性的行動,日本人也許能像往常一樣,贏得這次中途島戰役的勝利。
第四十一章 對美方的分析:指揮英明加&ldo;運氣好&rdo;
與許多評論珍珠港事件的美國人一樣,許多評論中途島戰役的日本人也錯誤地認為日方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自己的國家有些事該做而未做,有些事雖做了但卻做錯了。珍珠港事件後的美國和中途島戰役後的日本,都未能承認自己當時沒有掌握自己的命運。認為美國人在中途島戰役中只是被動地從敵人的錯誤中取得了好處的看法,與認為日本人在珍珠港的勝利完全在於美國人的過失的看法一樣,都是錯誤的。美國人確實是在中途島戰役中取得了勝利,而不只是避免了戰敗。
對美國來說,破譯jn25密碼是很值得稱讚的事情。源田和他的同僚已經估計到海軍密碼總有一天會被破譯,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料到美國人已經破譯了這套密碼,已經與他們自己一樣完整地譯讀用這套密碼加密的電文。源田把美國人&ldo;孜孜不倦地儘可能多地取得日本人的情報&rdo;作為美國獲勝的一個原因 [ 註:源田的陳述。 ] 。宇垣認為美國人在發現日本進攻部隊之前很久就設法獲悉了日本的行動計劃,但他從未想到密碼會被破譯,至少在日記中他沒有提到這一點。 [ 註:宇垣日記,1942年6月8日。 ] 倒是某些低階軍官比較敏感,他們一致認為美國人一定是破譯了他們的海軍密碼,&ldo;否則他們決不可能使用3艘航空母艦從側翼向我們的艦隊發起集中攻擊&rdo;。 [ 註:&ldo;悲劇之戰&rdo;。 ]
&ldo;海波&rdo;的成就是頌揚羅奇福特及其同僚的熟練技術和獻身精神的一曲讚歌。儘管羅奇福特似乎把誘使日本人證實&ldo;af&rdo;就是中途島的手法視為雕蟲小技 [ 註:見本書第五章。 ] ,然而我們認為,他想出了這麼巧妙的主意應當受到高度讚賞。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當尼米茲向金海軍上將介紹羅奇福特的卓越貢獻,建議給他授勳時,金竟一口拒絕。他的理由是,不應該因為中途島戰役中情報工作做得好而突出哪一個人。 [ 註:對尼米茲的採訪,1964年9月4日。 ] 若按這個邏輯推論下去,那麼就沒有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