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分配工作、生物中心(第1/9 頁)
不過服從安排是一回事,切身體驗又是另一件事。
“人才市場”、“人力資源”,這些詞總是會讓人覺得,連人本身也正在變成一種商品。
在過去的日子裡,人們有許多找工作的方式。比較古老的時候,正兒八經對人本身的買賣尚且合法的時期,現在被稱為販賣人口的行為,會被某些行業作為招攬從業人士的主要途徑。
李儉將身份證拿在手裡,站在畫了點位的大廳中,像其他等待分配工作的人一樣,讓身份證有個人資訊的一面朝向自己的正前方。
他想起曾經在網上看到的荒謬言論。在那些人歌頌的“荒誕又美好”的年代中,有多少人是被人口販賣,甚至連販賣這一道環節都沒有經過,便不得不成為奴籍呢?
除了人口販賣,人們在那種年代要怎麼找工作呢?子承父業,師父也是父。
那個時候是不用擔心找工作的,這並不是什麼正面的意思,而是“沒有工作可找”,沒有“找”這個選項。
而到現在,不久前的現在,人們拿著簡歷去找企業,去找單位,或者企業和單位去一些集中的地方找應聘者……工作崗位就像是活過來了一樣,有了“找工作”的含義。
這可真是讓人意外。找工作這件事在人類漫長的文明歷史中,竟然只是曇花一現的產物——在世界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後,人類文明在短時間內恐怕不會再拾起“找工作”這樣的民事活動方針了。
李儉還是站著。他不知道自己會被什麼單位帶走,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到什麼崗位工作。
來大廳裡領人的……李儉不知道是不是該稱呼他們為“人事”,或者是“HR”之類的稱呼,但起碼應該是各個單位的代表。
這些單位代表目標明確,像是知道自己要領走的新同事會在哪裡,偶爾有人找錯地方,也只是看一眼倖存者身份證上的名字便知道自己找錯了。
很明顯,在他們來就業分配中心之前,便已經知道自己新同事的基本資訊了。
李儉站在原地不動,眼珠子左右轉。
單位代表們好像都是個人行動,而等待分配工作的倖存者都是一群一群來到大廳。有些單位的代表進大廳轉了一圈,只領走一個人;有些來時一個人,走時三五成群。
一眼就能看出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代表,但也不能說一對一領人的單位就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說不定就是有人好這口,喜歡來一趟只領一個人呢?
而且倖存者的群體也會影響產業對口。從工廠宿舍撤出來的倖存者總比繪畫集中培訓宿舍裡撤出的倖存者更適合重進工廠,而像李儉這樣從大學宿舍區中撤出的倖存者群體,有沒有人要,還真是個複雜的問題。
往好的方向想,烏女大學好歹是個一本,生源和師資水平能保證其中的學生的認知水平應該比社會平均線更高;往壞的方面想,一群還在校的學生,很難保證有什麼工作經驗,或者說,是否真的掌握了他們專業的技術。
有什麼用人單位敢開這樣的盲盒呢?
李儉想知道,會成為自己未來同事的單位代表長什麼樣子。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應該或多或少會在自己年少的時候幻想過,未來自己會從事什麼工作。
那樣很有夢想的時候,李儉也有過——倒不如說現在就是很有夢想的時候。
如果不用考慮社會需要和資源投入,李儉希望自己能夠從事考古人類文明的事業。
按照時間線和地區劃分,研究在每一個時期,每個地域的人類聚居地掌握了什麼生產技術,並將其應用成何種模樣。將所有資訊聚集在同一個伺服器中,供人查閱。
這是十分浩大的工程。如果要讓李儉為這項工程命名,“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