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2/2 頁)
看成是哀的美敦書。於是,在12月7日,日本便對珍珠港、馬來西亞、泰國和香港等地發起了突然襲擊,來回答美國的最後通牒。這樣,戰爭便從歐洲的衝突擴充套件為世界範圍的衝突。邱吉爾在得知這一訊息後,說:&ldo;我們已經贏定了……希特勒的命運被註定了,墨索里尼的命運也被註定了。至於日本人,他們將被碾成粉末……在享受了感情的陶醉之後,我就去睡覺,充滿了感謝和獲救的心情。&rdo; [ 作者註:《第二次世界大戰》,第3卷第539-540頁。 ]
由於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所以,她一卷到戰爭中來,很可能,而實際上很快就成了起支配作用的交戰國。但是對整個世界來說,卻有一點不幸,那就是美國的領導者們缺乏歷史意識,只把戰爭看作是一種致命的遊戲,而不是把它看成為政治的工具。於是,戰鬥開始失去了它們的政治價值。這樣一來,到戰爭後期,它們的結果就常常被政治性的決定所中和,以致會議中所產生的結果比會戰中產生的結果更加具有決定性。
這些決定性的會議,第一次是於1941年12月末在華盛頓舉行的;它的代號是&ldo;阿卡迪亞&rdo;。為參加這次會議,邱吉爾於12日便離開了英格蘭。在海上航行中,他收到了英國外長安東尼&iddot;艾登先生的報告。當時,艾登正在莫斯科與史達林進行第一次會談。作為一個政治家,史達林懂得戰爭是政治的工具,從來沒有犯過把戰爭看成是其他什麼東西的錯誤。
邱吉爾從艾登的報告中得知,史達林已經考慮到戰後的問顧了,他向艾登談了戰後歐洲將要形成的局勢。史達林主張把德國分裂為若干個獨立的小國;波羅的海國家、芬蘭和比薩拉比亞,都應恢復它們原來的地位,因為在希特勒侵入俄國之前,它們都是屬於俄國的,今後也應歸還俄國;至於俄波之間的國界,則應以&ldo;奎松線&rdo;為準。 [ 作者註:參見《第二次世界大戰》,第3卷第558-559頁。 ]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