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2/2 頁)
從那裡再前進到赫拉特(herat)。前進派的戰略論點,恐怕沒有比寇松勳爵表達得更好的了。他說:
印度象一座要塞,兩邊有遼闊的海洋作壕溝,在其他方面有大山作城牆。在那些有時並非不能逾越、而是易於突破的城牆外面,延伸著一條寬窄不等的斜坡。我們不想佔領這個斜坡,然而也不能坐視它被敵人佔領。讓它留在我們的同盟者和朋友手中也行,但是如果我們的對手偷偷爬上斜坡,呆在城牆腳下,我們就得進行幹預,因為任其下去,就會越來越危險,可能有一天要威脅到我們的安全……誰要是在印度只把守城堡,而不住遠處看,那他就是一個目光短淺的指揮官。
到了一八八o年,英帝國企圖佔領在阿富汗那邊的斜坡,引起了倫敦方面所抱怨的兩次戰爭,英國&ldo;使用了大量兵力,支出了巨額金錢,而原來希望它能成為強盛的、友好的、獨立的那個國家卻分崩離析了&rdo;。前進派因而失勢,主張把阿富汗作為緩衝國的溫和派在白廳佔了上風。英國人放棄了坎大哈(kandahar),再次撤回到他們由大山構成的城牆以內。問題變為如何穩定阿富汗,解決它同俄國和波斯的邊界問題,
[
註:阿富汗完全有理由對英國和俄國給它定下來的邊界感到滿意(當然它們這樣做,有它們自己的目的)。英國幫助阿富汗擋住波斯侵入赫拉持;倫敦又同聖彼得堡協議,給了阿富汗一條沿著奧克薩斯河(ox)的北部邊界,使阿富汗擁有了河南面的一些地區,而如果不是俄、英兩國都希望把阿富汗作為緩衝國維持下來,這些地區十之八九是會落入俄國的勢力範圍的,阿富汗只是對杜蘭線不滿意。關於阿富汗的邊界問題的論述,見藍姆寫的《亞洲的邊疆》(asian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