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第2/2 頁)
者極為喜愛自己古老的語言文字,絕對不允許它們被剝奪,而去使用一種明顯是屬於野蠻人的新書法;一到蒙古統治衰落時,大多數的被統治人民也都最終放棄了蒙古的這一書寫方式。
農民們照例還是拜倒在各級政府官員的腳下,後者支配著與農民日常生活最密切的方面。蒙古人顛覆了舊的基層行政劃分,他們將農民組織起來,以五十家為一個單位,叫做&ldo;社&rdo;。這些基層單位對農民的生活負有廣泛職責,具有足夠權威。他們督勸農事,負責改良田地,管理水利和其他自然資源,提供糧食儲備應對饑荒。總之,他們以基層政府的形式發揮作用,將成吉思汗時的十進位組織因素和中國農民傳統結合了起來。
社也有責任為農民的孩子提供某些方面的教育;蒙古人把提高整體文化水平作為改善個人生活的途徑。忽必烈汗設立公共學校,讓所有兒童接受普通教育,包括農民的孩子。在這之前,只有富人才有時間和金錢去教育他們的孩子,所以他們才能一代又一代地維持對文盲的農民階級的統治。蒙古人知道,農民的孩子在冬天有時間學習,教師不是教他們古典漢語,而是用通俗語言為他們講授更實用的課程。檔案記錄顯示,在忽必烈汗在位時期,蒙元王朝共建了兩萬零一百六十六所公共學校,儘管官方為提高記錄而有可能誇大了這個數字,但蒙古人的成就仍然令人矚目,因為此外沒有一個國家為普及教育而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在西方,一個世紀以後,作家才用通俗語言寫作,將近五百多年以後,政府才擔負起為普通大眾的孩子提供公共教育的責任。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