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木蘭圍場的政治意義(第1/2 頁)
因著跟魏昊的約定,麥芽兒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都非常的乖順。她安安心心地在家努力學說話,練走路。
家裡後來有知道魏昊和麥芽兒約定的,紛紛驚歎小姑娘的早慧。只有武安世子夫人陳清韻十分擔憂,怕秋狩那幾日,吵鬧的環境會驚嚇到麥芽兒。畢竟,她還是個不滿四歲的孩子。
可既然約定,便不可作廢。未來的天子,一樣是金口玉言,輕易毀諾,非大家所為。陳清韻思量數日,輕嘆一口氣,早早地安排底下人,準備福安郡主明年要出行的一系列用具。
《周禮》中記載君王四季田獵,分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田獵是作為禮儀被統治者沿襲下來的,我國曆史在戰國前,狩獵是軍事大典,為綜合演習之用。
但麥芽兒胎穿的大魏朝,是她那個歷史上沒有的時代,大魏朝的四季禮儀精簡為“春耕”、“秋狩”兩季。
夏苗,是指獵殺捕殘害莊稼的禽獸——大魏是造反起家,最早陪高祖造反的一群人便是泥地裡打滾的莊稼漢子,夏天大家夥兒都忙,大太陽底下除草,夏天野獸也不是什麼大傢伙,黃鼠狼、田鼠一類的,村子裡七八歲的猴小子兒自己就抓抓掉了,就不搞那什麼勞什子俗禮了——因此夏苗在高祖登基第三年就取消了,當然聖旨上寫的是:朕初登大寶,思前朝奢靡禍國,觀四季田獵,恐勞民生財,遂精簡禮儀,去夏苗之禮,以為百姓休養生息之用。
冬狩是因大魏都城建鄴地勢極高,靠近極北之地,冬天大雪綿綿,冬狩有一定的危險性,不適宜舉國重臣精兵出行,秋天跟冬天捱得近,兩個湊一個,給國家省點錢,於是,冬狩在高祖晚年就大刀闊斧地取消了,融合為秋狩。
大魏朝秋狩一般是在大魏與女真部落交界處的木蘭圍場。“木蘭”是北方女真部落的俚語,意為“哨鹿”,是大魏北境大部分部落的傳統獵鹿方式。
女真部是大魏邊境的北方大部,整個部落男女皆兵,若是為敵怕是北地一大隱患,幸而女真部的可汗仰慕儒家文化,年少曾來大魏遊學,並在京郊的松山書院求學,當時他用了汝真的化名,跟微服出巡的明光帝(當時還是太子)一見如故,成了莫逆之交。
後來,兩國建交,還是女真王子的汝真在國宴上見到明光太子。兩人愣神後,相視一笑,建立了長久而良好的外交關係:兩國開通互市,通嫁娶,是友好鄰邦。
木蘭秋獮日,大魏帝王會帶領京城四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及家眷,到木蘭圍場狩獵。北方邊境的部落首領,也會帶著本族的勇士前來。幾方人馬,白日進行摔跤、騎馬、射箭等武力賽事,晚上各族圍著篝火,唱歌跳舞,喝烈酒,好不熱鬧——屬於大型秋獵和外交活動。
大魏朝秋狩為期七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禮儀和規劃,不能擅自破壞。
第一天為明光帝與各部落首領相聚飲宴的時間,這一天基本上就是商業互吹階段,沒有多少你來我往,劍拔弩張的談判環節,也可以解讀為休整。畢竟,從京都一路大批人馬來到木蘭圍場,大概也需要三日時間,對於女眷來說是相當勞累的。
第二天類似於開幕式,由明光帝向天空連射三支沖天箭,各族勇士追著這三支御箭策馬進入木蘭圍場外圍,預示著大魏朝一年一度的秋狩正式開始。
第二天至第三天都是圍獵階段,是不能進入圍場中央位置的。而圍場深處,將由獵場虞侯安排兩百多名步兵進入密林里布圍——因為林深處草高樹密不適合馬匹活動,平日裡囤在圍場操練的步兵此時就派上了用場,他們將會在頭三天進密林深處做些除雜草,清理路障和驅趕猛獸的雜活,再把圍場邊緣的的猛禽都驅趕到密林深處的小包圍圈裡,以待第四天權貴們進來狩獵。
從第四天開始,就是木蘭秋狩的重頭戲。
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