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第1/2 頁)
眾人一齊站起還禮。天地會和沐王府幾位首腦自行通了姓名。韋小寶雖是天地會首腦,此刻在北京名位僅次於陳近南,但見李西華的眼光始終不轉到自己臉上,便不說話。
沐劍聲道:「閣下既是吳賊的仇人,咱們敵愾同讎,乃是同道,不妨結盟攜手,共謀誅此大奸。」李西華道:「正是。適才小公爺和陳總舵主正在三擊掌立誓,卻給在下冒冒失失地打斷了。兩位三擊掌之後,在下也來拍上三掌可好?」柳大洪道:「閣下是說,倘若閣下殺了吳三桂,天地會和沐王府群豪,都得聽奉閣下號令?」李西華道:「那萬萬不敢。在下是後生小子,得能追隨眾位英雄,便已心滿意足,哪敢說號令群雄?」
柳大洪點了點頭,道:「那麼閣下心目之中,認為永曆、隆武,哪一位先帝才是大明的正統?」當年柳大洪跟隨永曆皇帝和沐天波轉戰西南,自滇入緬,經歷無盡艱險,結果永曆皇帝還是給吳三桂害死,他立下血誓,要扶助永曆後人重登皇位。陳近南顧全大體,不願為此事而生爭執,但這位熱血滿腔的老英雄卻念念不忘於斯。
李西華道:「在下有一句不入耳的言語,眾位莫怪。」柳大洪臉上微微變色,搶著問道:「閣下是魯王舊部?」當年明朝崇禎皇帝死後,在各地自立抗清的,先有福王,其後有唐王、魯王和桂王。柳大洪一言出口,馬上知道這話說錯了,瞧這李西華的年紀,說不定還是生於清兵入關之後,決不能是魯王舊部,又問:「閣下先人是魯王舊部?」
李西華不答他的詢問,說道:「將來驅除了韃子,崇禎、福王、唐王、魯王、桂王的子孫,誰都可做皇帝。其實只要是漢人,哪一個不可做皇帝?沐小公爺、柳老爺子何嘗不可?臺灣的鄭王爺、陳總舵主自己,也不見得不可以啊。大明太祖皇帝趕走蒙古韃子,並沒去再請宋朝趙家的子孫來做皇帝,自己身登大寶,人人心悅誠服。」
他這番話人人聞所未聞,無不臉上變色。
柳大洪右手在茶几上一拍,厲聲道:「你這幾句話當真大逆不道。咱們都是大明遺民,孤臣孽子,只求興復明朝,豈可存這等狼子野心?」
李西華並不生氣,微微一笑,道:「柳老爺子,晚輩有一事不明,欲要請教。那便是適才提及過的。大宋末年,蒙古韃子佔了我漢人花花江山,我大明洪武帝龍興鳳陽,趕走韃子,為什麼不立趙氏子孫為帝?」柳大洪哼了一聲,道:「趙氏子孫氣數已盡,這江山是太祖皇帝血戰得來,自然不會拱手轉給趙氏?何況趙氏子孫於趕走元兵一事無尺寸之功,就算太祖皇帝肯送,天下百姓和諸將士卒也必不服。」
李西華道:「這就是了。將來朱氏子孫有沒有功勞,此刻誰也不知。倘若功勞大,人人推戴,這皇位旁人決計搶不去;如果也無尺寸之功,就算登上了龍庭,只怕也坐不穩。柳老爺子,反清大業千頭萬緒,有的當急,有的可緩。殺吳三桂為急,立新皇帝可緩。」
柳大洪張口結舌,答不出話來,喃喃道:「什麼可急可緩?我看一切都急,恨不得一古腦兒全都辦妥了才好。」
李西華道:「殺吳三桂當急者,因吳賊年歲已高,若不早殺,給他壽終正寢,豈不成為天下仁人義士的終身大恨?至於奉立新君,那是趕走韃子之後的事,咱們只愁打不垮韃子,至於要奉立一位有道明君,總是找得到的。」
陳近南聽他侃侃說來,入情入理,甚是佩服,說道:「李兄之言有理,但不知如何誅殺吳三桂那奸賊?要聽李兄宏論。」李西華道:「不敢當,晚輩正要向各位領教。」沐劍聲道:「陳總舵主有何高見?」陳近南道:「依在下之見,吳賊作孽太大,單是殺他一人,可萬萬抵不了罪,總須搞得他身敗名裂,滿門老幼,殺得寸草不存,連跟隨他為非作歹的兵將部屬,也都一網打盡,方消我大漢千萬百姓心頭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