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修路之議(第1/2 頁)
《文曲在古》第四十七章:修路之議
戴浩文在為偏遠地區送數學課本的途中,親眼目睹了孩子們上學的艱難,那些崎嶇的山路和不便的交通狀況讓他憂心忡忡。回到京城後,他又想到京城的道路也時有破損,百姓出行多有不便,心中便萌生出了修路的想法。
經過多日的研究和試驗,戴浩文發現了一種用特殊材料製作水泥的方法。他帶著自己的成果進宮面見皇帝。
朝堂之上,戴浩文恭敬地向皇帝呈上自己的方案,說道:“陛下,臣此次外出,深感交通之重要。如今臣研製出一種水泥,可用其修路,使道路堅固平坦,大大改善交通狀況。”
皇帝聽後,眼中露出好奇之色:“戴愛卿,這水泥當真有如此奇效?”
戴浩文鄭重地點頭:“陛下,臣願以性命擔保。若用此水泥修路,定能造福百姓。”
然而,此言一出,朝堂上的大臣們頓時議論紛紛。
一位大臣站出來說道:“陛下,修路工程浩大,勞民傷財,恐加重百姓負擔。”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且這水泥之物,前所未聞,不知是否真能如其所言。”
戴浩文面對大臣們的質疑,不慌不忙地說道:“諸位大人,修路雖需投入,但從長遠來看,便利的交通能促進商貿往來,增加稅收,百姓也能受益。至於水泥,臣已多次試驗,效果顯著。”
又有大臣說道:“戴大人,即便水泥可行,修路所需人力、物力從何而來?”
戴浩文回應道:“可招募民工,給予合理工錢,既能解決部分百姓生計,又能推進工程。同時,可號召各地富商捐款,為修路出一份力。”
大臣們依舊爭論不休,有的認為這是利民的好事,應當支援;有的則擔心其中風險,反對貿然行事。
皇帝坐在龍椅上,陷入沉思。
戴浩文再次進言道:“陛下,臣懇請以一地區作為示範點,若成效顯著,再推廣至全國。如此,可減少風險,也能讓眾人看到修路的好處。”
這時,一位一直沉默的老臣開口道:“陛下,戴大人一心為國,其提議或可一試。若成功,乃是千秋萬代之功;若不成,損失也在可控範圍之內。”
皇帝微微點頭,說道:“戴愛卿,你可有想好以何處作為示範點?”
戴浩文早有準備:“回陛下,臣以為江南某地較為合適,那裡經濟繁榮,人口眾多,修路後的效果能更快顯現。”
皇帝最終下定決心:“好,就依戴愛卿所言,在江南某地先行修路。戴愛卿,此事就交由你全權負責。”
戴浩文跪地謝恩:“臣定不辱使命。”
離開朝堂後,戴浩文立刻著手準備修路事宜。他親自前往江南,勘察地形,規劃路線。
在江南,當地官員對修路之事態度不一。有的積極配合,有的則持觀望態度。
戴浩文召集官員們開會,說道:“諸位,修路乃是造福一方之舉,望大家齊心協力。”
有官員提出疑問:“戴大人,這水泥修路,工期幾何?”
戴浩文回答道:“若一切順利,半年之內當可完工。”
又有官員擔憂道:“若期間遭遇天災或其他變故,又當如何?”
戴浩文堅定地說:“我們當提前做好應對之策,不可因困難而退縮。”
在招募民工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有的民工擔心工錢不能按時發放,有的則對修路的辛苦心存畏懼。
戴浩文親自向民工們解釋:“諸位,工錢定會按時足額髮放,大家為修路出一份力,也是為子孫後代謀福祉。”
終於,修路工程正式動工。戴浩文每日都在工地監督,確保工程質量。
期間,一些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