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東南佛國(第2/3 頁)
國主李璟及太子李煜,對國家治理毫無益處。
一直到了汴梁之後,他才意識到覺悟的“覺悟”,他身為和尚,卻不是為了拜佛,而是為了大唐天下、江南百姓。
從破壞趙匡胤“黃袍加身、和平演變”的計劃來看,覺悟的功勞,僅次於藥娘,沒有他盤桓左右,為蔡振、穆堅、譚宗等人打掩護,計劃斷然不會實施的那麼順利。
只可惜,一直到逃離汴梁,陳喬都沒有機會與覺悟做最後的告別,作為“搞亂汴梁”行動的總指揮,陳喬一直都很遺憾。
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當聽說覺悟還活著的時候,陳喬為何如此激動了。
“陛下,此言非虛?不會是……有人冒名頂替吧!”
李煜搖搖頭,從桌案上拿起一封信,交給陳喬,信紙上只有兩句詩——
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今夜玉輪滿,瀉輝何處無?
“陛下,這是……暗號嗎?”
“非也,覺悟有個外號,詩僧,前兩句是他所作,第二句,乃是朕幫他改的。這件事,只有我們二人知道。”
陳喬震驚,原來還有這樣一段往事,怪不得陛下如此篤定,覺悟已經回來了。
事實上,覺悟因為這兩句詩,差點掉了腦袋(詳見“第七章 毫不憐憫”)。
“陛下,覺悟大師人在何處?”
李煜嘆口氣,有些懊惱地說了兩個字:“吳越。”
陳喬更震驚了,吳越與南唐,就跟鄭州與開封差不多,沒事兒跑錢俶地盤幹什麼!
猛然間,見李煜一臉懊悔的表情,他想明白了——
南唐剛剛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
這覺悟和尚,好不容易逃了回來,估計也一聽說南唐到處抓和尚,嚇得不敢回來了,想了許久,又不甘心,就給金陵府尹寫了一封信,拜託交給李煜。
“陛下,是否要臣去接覺悟大師?”
李煜搖搖頭,說道:“你需要去吳越走一趟,但不是接覺悟回來,而是讓他安心在錢俶那裡待著,朕有一個計劃,非覺悟不可……”
李煜口中的計劃,一句概括,就是讓覺悟扮演“小長老”的角色!
南唐好佛,舉世皆知,然而吳越不遑多讓,有“東南佛國”的美譽。
歷史上,吳越國富庶泛化、政權穩定,國富民強、文化昌盛,佛教在整個社會蔚然成風,吳越“三代五王”(錢鏐、錢瓘、錢佐、錢倧、錢俶)帶頭信佛,整個統治階級層面,對天下高僧禮遇有加。
透過海上貿易路線,專門到緬甸、印度等“請經”,廣建佛塔、大型寺院,其中,佛塔數量號稱“十萬”,而寺院的數量,也令人咂舌!
《西湖遊覽志餘》(明·田汝成)中記載,唐代時期,僅杭州範圍的寺院為三百六十所,到了五代十國、錢氏建國,新增的寺院數量是四百八十所(不要聯想“南朝四百八十寺”,沒關係。)
《十國春秋》記載“顯德二年五月,檢杭州寺院,存者凡四百八十。”
一個杭州城,七八百所建築都是給和尚住的!
至於吳越錢氏崇尚佛教的原因,與原主李煜純粹愛好,甚至說“迷信”不同。
一是為了“神話自身”,如果追查吳越錢氏的歷史,開創者錢鏐的身世,簡直就是神仙下凡,更是留下了“射潮”的神蹟!又如錢瓘,《吳越備史》中記載,有個和尚名叫“自新”(這是勞改回來了),說他“與鹹通皇帝(唐懿宗李漼)御容相似”。總之,依靠佛教編制的神話,來佐證“君權神授”。
二是為了籠絡人心,擴大聲譽,自古以來,佛教都是龐大的社會組織,利用宗教來管理社會,能夠很好地控制治理成本。試想,一個國家,人人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