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部分(第1/5 頁)
晁錯等楊奮到來以後,就找了個藉口,出去了,留下楊奮與劉徹單獨相處。
這是很正常的。
因為。實際上,漢室的御史大夫,並不怎麼管御史們。御史大夫的本職工作還是輔佐皇帝,傳達皇命,同時協助丞相完成政策的制定、每年的考績等。
譬如後來宣帝時的谷永就說過:“御史大夫內承本朝之風化,外佐丞相統理天下,任重職大……”
漢書中有:“事下丞相,御史(大夫)案驗甚急……”“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天下事皆決於湯”等等零散的記載。
具體到此時。按照劉邦定下來的規矩。
漢室的政策確定後,是由御史大夫將皇帝的意思和旨意,傳達給丞相。再由丞相頒佈天下實施。
如史記就記載了高帝十一年的詔書傳遞程式:“高帝下御史大夫昌(周昌),御史大夫下相國瓚候(蕭何),相國下諸侯王”
是以,實際上。漢室的御史大夫。並不管御史大夫衙門的具體工作。
御史大夫衙門的日常工作和管理,全部是由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完成的。
這是因為,西漢的御史們的工作內容,並不僅僅只有後世唐宋明的御史們那樣吹吹牛逼,彈劾一兩個貪官,風聞奏事那麼簡單輕鬆加愉快。
事實上,在最初,御史們是秦國宮廷的一個小官。
簡單點來說。就是秦始皇把服侍他的一幫親信秘書,提拔起來。用來加強君權。
自秦至漢,御史們能管的事情多了去了。
有時候,他們要管工程。
譬如史記中就能看到多處地方的監察御史幹起了工程督造的活的記載。
如漢書《嚴助傳》中就有‘使監祿鑿渠通道’的記載,所謂的這個監祿,指的就是一個名祿的監察御史。
有時候,他們還得管理宮廷秩序,維護皇家禮儀。
譬如最初,叔孫通搗鼓出了一套複雜的廷議禮節,誰表演給劉邦看的?
答案是御史和侍中……
是以,御史在此時是分成兩種的,一種就是過去秦代的御史,乾的是秘書的活,專門伺候皇帝。
不過這個業務,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演變,漸漸的被後起之秀少府的尚書等文官取代。
御史們於是就紛紛改行,做起了監督和彈劾一類的言官工作。
不過,在西漢,言官什麼的,可沒有風聞奏事的特權,更沒只要戴上一頂為國為民的大帽子就可以胡說八道的特權。在這個時候,御史彈劾,要有理有據。
特別是當涉及到兩千石以上巨頭時,必須要有來自皇帝的授意或者暗示,他們才會開噴。
譬如前段時間,王恢和陶青就是典型的例子。
沒垮臺前,一個彈劾的御史也沒有。
剛一倒臺,馬上就被人踩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賊子’,不管有的沒的,屎盆子都扣到了這兩個的腦袋上。
在此時而言,御史最大的業務,並非是彈劾。
恰恰相反,御史的主要工作是考察和評價某位官員的施政。
給出評價後,由百官會同皇帝一起審議,以決定這個官員的升遷和前途。
而具體到負責這一工作的御史中丞楊奮。
楊奮的本職工作就是考察天下文書計薄,總管外督監察御史,檢查所有公卿上奏文書。
因此,劉徹從一開始,就是來找楊奮幫忙的。
但是,沒有晁錯的點頭,楊奮不可能幫他!
因為,體制就是這麼設計的。
除了皇帝,沒有人能繞過御史大夫直接對御史下令,更不用說指使御史參與到給地方官員施壓的這個步驟中。
劉徹對楊奮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