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3 頁)
藝復興的意味。其時,留東學生多輕視文學,《新生》的訊息傳出去時,大家頗以為奇。當時,他們也找了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許季黻(壽裳〕、袁文藪等等,可是《新生》還不及出版,朋友又分散了,大概他們都準備了一些稿子,只是不曾發刊。據周作人說:《新生》終於沒有辦成,但計劃早已定好,有些具體
的辦法也巳有了。第一期的插畫也已擬定,是英國十九世紀畫家瓦支的油畫,題雲&ot;希望&ot;,畫作一個詩人,包著眼睛,抱了豎琴,跪在地球上面。雜誌擱淺的最大原因是經費,這一關通不過,便什麼都沒有辦法,第二關則是人力, 實在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他們辦雜誌不成功,第二步計劃是來譯書。翻譯比較通俗的書賣錢是別一件事,賠錢介紹文學又是一件事,他們所做的是後面的一種。他們經營了
好久,才印出了兩冊《域外小說集》,第一冊上的序言,魯迅說明宗旨,雲:
域外小說集為書,詞致樸訥,不足方近世名人譯本,特收錄至審慎, 移譯每期弗失文情。異域文術新宗,由此始入華土。使有士卓特,不為
常俗所囿,必將犁然有當於心,按邦國時期,籀讀其心聲,以相度神思之
所在。則此雖大濤之微漚與,而性解思惟,實寓於此。中國譯界,亦由是
無遲莫之感覺矣1。
他們工作十分辛勤,選擇也非常精當,可是社會的反應非常冷落。直到十一年以後,那已經是五四運動以後,才重新為文化界所認識。《域外小說
集》重版時,魯迅寫了一篇新序,敘述當初的情形:&ot;我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
有一種茫漠的希望:以為文藝是可以轉移性情,改造社會的
為這意見,便
魯
自然而然的想到,介紹外國新文學這一件事。但做這事業,一要學問,二要同志,三要工夫,四要資本,五要讀者。第五樣逆料不得,上四樣在我們卻幾乎全無:於是又自然而然的只能小本經營,姑且嘗試,這結果便是譯印《域外小說集》。當初的計劃,是籌辦了連印兩冊的資本,待得賣回本錢,再印第三第四,以至第多少冊的。如此繼續下去,積少成多,也可以約略介紹了各國名家的著作了。於是準備清楚,在一九〇九年二月,印出第一冊,到六月間,又印出了第二冊。寄售的地方,是上海和東京。半年過去了,先在就近的東京寄售處結了帳。計第一冊賣去了二十一本,第二冊是二十本,以後可再也沒有
者
人買了 (第一冊多賣一本,那是他們自己去買來的,實際上只有二十位讀
至於上海,是至今還沒有詳細知道。聽說也不過賣出了二十冊上下,
評傳
以後再沒有人買了。&ot;2(第一冊印一千本,第二冊印五百本)當時,這一類小說所不受讀者歡迎,魯迅自己曾說了一個主要原因,說:&ot;初出的時候,見過的人,往往搖頭說,以為他才開頭,卻已完了。,那時短篇小說還很少,讀書人看
《魯迅全集》第10卷,第155頁
同上書,第161頁。
慣了 一二百回的章回體,所以短篇便等於無物。&ot;阿英則謂周氏弟兄的翻譯, 雖用的是古文,但依舊保留了原來的章節格式,這對於當時的中國讀者是不習慣的,既沒有林紓意譯&ot;一氣到底&ot;的文章,又有些詰屈聱牙,其得不到歡迎,是必然的。
《域外小說集》兩冊中,共收英美法各一人一篇,俄四人七篇,波蘭一人三篇,波思尼亞一人二篇,芬蘭一人一篇。從這上邊,可以看出一點特性來,即一是偏重斯拉夫系統,一是偏重被壓迫民族也(那時日本翻譯俄國文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