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改變華夏曆史的晉陽之戰(第1/2 頁)
“哎,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徐晃無奈的嘆息道。
他也為如今的太原郡局勢憂心,楊奉治下的百姓、豪紳、士族越來越多,糧食消耗越來越大,如果無法尋到更好的辦法,遲早得崩盤。
“還是那句話,如果徐將軍在這裡過得不如意,可來玄德公麾下,幷州的大門永遠為徐將軍所開。”張良叮囑了徐晃一句後,就招呼陳到一起告辭離開了。
“張良,張子房!據傳是漢初三傑之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留侯後裔,果然名不虛傳,無愧其先祖威名!
雲長兄,希望有朝一日,我們也能並肩作戰,一起為了心中的夢想建功立業!”徐晃站在大樹下停留了一段時間,嘆息一聲後,等到百姓們進入城中,然後率領隊伍緩緩入城。
…………
張良等人在盂縣休息了一夜,於次日繼續向南前進。
他們經過了故趙之都城晉陽,張良遙望曾經銅牆鐵壁的晉陽城不禁呆呆出神。
這座北方重鎮曾經見證了趙、魏、韓三家逆轉智氏的晉陽之戰。
晉陽城之堅固也因為此戰而名揚天下。
當時晉國的形勢經過多年內鬥,六位公卿還剩下智、韓、趙、魏四位公卿。
新上任的智伯執政後,南征北戰,使晉國聲望大大提高,許多在晉國內亂時脫離晉國影響的小國,都紛紛重新歸附。
智伯心裡很清楚,國君權利旁落,政出私門,公卿互相內耗,若要恢復晉國昔日的霸業,必須增強晉國國君實力,才能主導晉國一致對外。
於是智伯向韓、趙、魏三家公卿提出每家向晉公獻地,以此增加晉國國君的實力,他們智氏可以作為表率,首先向晉國國君獻出一座萬戶封邑。
韓、魏兩家在家臣的建議下,紛紛獻出萬戶封邑交與晉公。
只有時任趙氏家主的趙襄子非常乾脆的拒絕了智氏的提議,智伯於是向晉侯請命,率領韓康子、魏桓子共同出兵討伐趙襄子。
趙襄子的軍隊寡不敵眾,一敗再敗,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建議道:“先君趙簡子在晉陽城經營多年,這裡城固而民富,足以抵抗對方的進攻。”
趙襄子也想起了父親臨終前的囑咐,於是將趙氏的基地遷往晉陽。
而智伯眼見趙氏即將窮途末路,也率兵繼續包圍了晉陽城,一場持續三年的晉陽之戰就此爆發。
趙襄子沒有想到智伯會如此的鍥而不捨,不滅他們趙氏誓不甘休。
無論多麼堅固的城池也抵不住敵軍三年如一日的圍攻,更何況智伯還命令麾下將士決開汾河水灌晉陽城。
晉陽城被河水浸泡了一年有餘,城牆出現毀壞的跡象,城內生活非常困難,糧食即將斷絕。
許多防守的區域需要整修,堅守的將士忙於奔命,體力開始漸漸不支。
晉陽城中軍民已經初現不安,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與日俱增,趙氏的滅亡危機即將來臨。
智伯站在一處高山之上,俯視即將被攻破的晉陽城,對自己所作出的這一前無古人的戰術壯舉非常自豪,不由得志得意滿的說道:“我作戰了大半輩子,大小百餘戰,以前真沒意識到河水竟然有此等威力,可以毀滅一座如此堅不可摧的大城啊!”
隨後智伯似乎想起了什麼,立刻閉口不言。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一旁的韓康子、魏桓子想起了流過自己韓氏宗族所在陽翟城的穎水,以及流過魏氏宗族所在安邑城的涑水,不由得臉色大變。
即將倒在黎明前的趙襄子開始了自救之策,他派出自己的家臣張孟談暗中聯絡韓康子與魏桓子。
張孟談向韓、魏兩家主言道:“唇亡齒寒,智氏如今一家獨大,我們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