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1/2 頁)
孟君寧卻站在好友的立場上潑陶溪和冷水,一句「你還是這麼理想主義」多少讓陶溪和的一腔熱血灑出來幾滴。
陶溪和有個小毛病,情緒一激動,表達會卡殼,明明腦子裡邏輯清晰,可是觀點說出口時偏就沒有那麼流暢。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她很少在雙方出現分歧時扮演一個辯解的角色,久而久之,就縱容自己成為一個佛系的不願意「吵架」的人。
現在遇到孟君寧這種高中時期就在辯論隊泡著,大一剛入校時就能用地道的「英倫思維」舌戰一群英國本地學生的超級學霸,她爭論起來更加費勁。
孟君寧又一擊致命:「學姐,你費盡心力給我洗腦,倒不如給我分享一下你前三次失敗的經驗教訓。」
陶溪和沉默了。她心知跟這人上綱上線講理論,她根本不是對手。
她沮喪道:「我發過郵件給你的,分析了我的失敗原因,足足有一萬字,想向你求助,可你沒有回覆。 」
「什麼時候?」孟君寧立馬登陸自己的郵箱。
陶溪和的確在半年前某個深夜給他發過郵件。他捋了捋時間線,那段日子他剛結束尚比亞的一段支教之旅,正給自己放大假,陶溪和的郵件發在他的工作郵箱,他沒看到也實屬正常。
「我今晚回去就看,看完我再跟你聊。」他承諾道。
「好。」陶溪和又嘆口氣,「不過過去的經驗對我現在要做的事情沒有具體的指導意義了,頂多對我起到鼓舞作用,我們的社會現狀和女性生存現狀和在英的華人女性不同。」
團隊成立初期,她和幾個同胞為在英生活的底層華人女性做心理和法律援助,很幸運,在他們的努力下,有過兩個成功案例。但發達國家整體大環境比國內友好,給她們這個稚嫩的學生公益組織營造了一種虛幻的精神假象。後來當公益無法帶來獲利,她們又遭受英國本土文化衝擊,幾個小夥伴理念上出現分歧,團隊很快分崩離析。
孟君寧參加過眾多國際公益組織,大到災難救援,小到保護生態環境,他的經驗原本足以支撐他給陶溪和做軍師,奈何陶溪和涉及的領域是華人女性權益。
女性權益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敏感話題。如果說陶溪和在一個開放的西方國度,在法律制度相對完善,社會資源與福利分配相對公平的大環境裡,為一幫多少受過西方開放思想薰陶的華人女性打過艱難的勝仗,那麼同樣的案例放在國內,同等條件下,勝率是大大降低的。
孟君寧的擔憂,一方面在大環境,另一方面,是陶溪和現階段仍未明確團隊發展模式,她對要做的事情充滿熱忱,可一談到獲利,她的想法就偏理想化。
民間個人團體跟有資源和資本支撐的主流公益組織,區別就在於經營模式。這一點陶溪和還在摸索中。
當然,她清楚地認知到,她過去那種自掏腰包,或是讓她那幾個人「傻」錢多的哥哥填她理想主義的坑的行為今後是不可取的了。
她原本有心想做一點知識付費和諮詢付費,但實施起來也很困難,國內現有平臺關於網路直播的尺度都卡得很緊,她的小團隊曾試過一期,話題稍微有點尖銳,結果遭到封號。
而單純的諮詢付費,對於消費者所看重的權威性,她們團隊人員的資質尚且還達不到。
她又不想隨大流,做某種意義上的「精神領袖」,用煽動性言論博眼球。於是乎,團隊的整體進度就這樣卡住了。
「不過君寧,即便現狀是這樣,我還是很有信心。因為我們中國的女性,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女孩子,思維思想真的跟之前不同了,我們比從前更加獨立更加自信更加團結。還有一些女孩子,她們非常勇敢……」被迫「爭論」了幾個點後,陶溪和像在給自己打氣。
孟君寧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