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序:轉折時代的命運(1)
甲午年,1894年。
寫下這個座標式的年代,可以順著歷史的灰燼找到那些消失的人和事。更多的人熟悉這個年份是因為一支龐大海軍的覆滅。一支名義上稱之為世界第七,或者世界第八——總之世界排名靠前的海軍悲劇性地毀滅了。
閉上眼總能想象到那艘龐大豪華的泰坦尼克號,1894年的中國正如那艘出海的巨輪,剛剛醒來就迎面撞上了冰山。這是致命的一擊,比1840年來自西方白人的槍炮聲更為沉重。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接連不斷的打擊都像重重的敲門聲,捶在帝國即將崩潰的門楣上。但最重的一擊,來自東方。
“一戰而人皆醒矣”、“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則甲午一役始也。”一個相當委婉的說法,中國醒來了。事實上,一戰而擊碎的不僅是李鴻章無法修補的體制,更重要的是精英階層的人心。千古未有之大變局的說法在1840年即已流行一時,現在人們終於明白這個變局是什麼,那就是古老、僵化的帝國體系的結束,新的文明以極其野蠻的方式侵入。
沒有什麼比重讀歷史更讓人感慨,大戲開場,後來者已經窺見結局,卻偏要捏著汗,流著淚,看那些正在舞臺中央的人與自己無法逆轉的命運相抗爭。在戲說歷史的潮流中,我們試圖重新回到甲午年的現場,在日本人的照片、西洋人的明信片、中國人的舊圖冊中梳理和打撈那些殘存的證物,追求並儘量接近真實的歷史。因為真實是一個民族、一種文化能夠立足的根本。
1891年,19歲的光緒親政。這位年輕的皇帝引起了域外觀察者們的額外注意,沒有人想到兩年後的戰爭會摧毀一個帝國的根基。大清皇帝學習英語的新聞成為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的切入口:“從去年12月份開始,大清國開始發生該國曆史上最大的變化。毫無疑問,這種變化將在今後若干年裡對整個帝國產生深刻的影響,甚至可能進一步開啟保守封閉的枷鎖,將大清國帶入人類進步歷史的前沿。總之,這種進步將超越過去50年變化的總和。產生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清國最高統治階層最近發生了重大的政策變化。在數萬萬清國人中,有一個人思想的改變將直接影響國家的每一個人,他就是大清國皇帝陛下。”
讓《紐約時報》作出如此判斷的是光緒的一個行動:“今年20歲的大清國皇帝陛下(在大清國,人民稱他為天子),目前正由兩個受過英美教育的北京國子監學生負責教授英語,而這件事是由光緒皇帝頒佈詔書告知全國的。皇帝陛下學習外語這一訊息真讓此間人士感到意外,他們甚至懷疑這是不是真的。”
在今天看來似乎只是一條花邊新聞,但這已經足以讓這份在美國逐漸產生影響力的報紙得出結論:“光緒皇帝屈尊學習外語,是因為他和他的政治顧問們都認為,死死保住3000年前就形成的‘老規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要應付當今列強,必須相應地改變國家制度。他的政治顧問們在這個問題上顯示出了很高的智慧和膽量,而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人膽敢苟同類似的想法。皇帝陛下週圍的一些大臣甚至希望,大清國未來應該在文明國家的行列中佔據一個適當的位置。”
倘若中國歷史的前行按照上述邏輯推行,在1900年前後中國就應該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了。《紐約時報》的推測看來絕非妄言,但顯然光緒僅僅是玩票之舉,如果把他看成一個熱血青年,那麼應當看到他當時所學到的所有知識都來自於傳統古籍,新鮮的玩意當然會吸引他,如攝影、火車以及英語。但也僅此而已,倘若以為這位皇帝此時已經開始有變革之舉,或者就此開始現代政治制度演練則純屬妄想。即使皇帝開始學習英語,即使帝國已經派了一百多名未來的精英前往西方學習,也未能改變急轉直下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