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頁(第1/2 頁)
在停戰的一週內,麥迪遜廣場花園發生了一場丟人的爭吵,爭吵的問題是在體育比賽前是否演奏樂曲《星條旗歌》。同一時候,教師罷教像新發生的流行病傳遍全國,使教學活動全部停頓。這在上一次美國精神大考驗的大蕭條期間,都是不能想像的。當時,星條旗飄揚在一個比現在要窮得多的國土上空,當時的美國存在著許多物質上的苦難。教師在那場經濟危機中屬於受害最深的一部分人。付給他們的報酬往往是不值錢的臨時通貨,或甚至分文不給,有些人只能同挨餓的孩子分食極少的一點食物。但是在那個紀律嚴格的社會裡,教師罷教,猶如不尊重國歌一樣,是不能想像的。這並不是說那時的美國是一個比較好的國家,顯然不是這樣。這隻表明,當時的美國是另一個國家,住著與今天不同的另一些人民,他們所面臨的挑戰是與70年代的挑戰全然不一樣的。
或許這正是亨利&iddot;亞當斯在本世紀初所寫的一段話的意思,他認為20世紀的美國人要經受的考驗,將是他們的適應能力。變化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個永恆的主題。美國是世界上惟一的一個國家,為變化本身而崇拜變化,把變化和進步看做是同一回事。林登&iddot;詹森在1965年曾說:&ldo;我們需要變化。我們需要進步。這是我們的目標。&rdo;
但是,如果說這是美國民族性格的一個方面,它也還有另一個方面,與此完全針鋒相對的一面,這一方面在越南戰爭結束時又重新抬頭了。那就是渴望拋棄現在,恢復那尚未完成的過去。約翰&iddot;布魯克斯曾說:&ldo;美國有一個古老的習慣,喜歡留戀剛剛失去的好夢,決意下一次要把它追回來。&rdo;這是在美國文學中常見的主題。最容易想到的是威拉&iddot;卡瑟的迷失的小姐和羅伯特&iddot;弗羅斯特的《沒走的一條路》。託馬斯&iddot;沃爾夫寫道:&ldo;我們一言不發地回憶著,一邊尋求已被遺忘的偉大的語言,已迷失的通往天堂的路口,一塊石頭、一片樹葉、一個未找到的門。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呵,迷失的,因風而悲傷的幽靈,回來吧。&rdo;因此,在幹預了國外衝突1/3世紀之後,美國人民再次把注意力轉到國內來了,他們要在與世隔絕中尋求安慰,在孤立中尋求復興。斯科特&iddot;菲茨傑拉德在他最優秀的小說的結尾中寫道:&ldo;所以我們掉轉船頭,逆時代潮流而行,不間歇地向過去駛去。&rdo;
尾聲 餘音
理察&iddot;尼克森在一群興高采烈的作偽證的人的包圍中,為他第二次就任總統進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為期三天,耗資四百萬元,由少年得志的傑布&iddot;斯圖爾特&iddot;馬格魯德導演。1月20日他的那篇就職演說,基本精神仍是不再對廣大世界作出承諾,與其說是答應本屆政府打算做些什麼,不如說是它將不做些什麼。十二年前,同屬這一代的另一位總統曾發誓說:&ldo;我們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挑起任何重擔,承受任何困難來支援我們的朋友,反對我們的敵人、以確保自由的存在和成功性。&rdo;如今,尼克森則宣稱:&ldo;當年美國把其他各國的衝突都看作是自己的衝突,或者指點其他國家應如何處理其內部事務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do;同時,他套用甘迺迪總統的一句名言,打算以此來結束過去自由派的政府所推行的國內政策。尼克森說:&ldo;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要問,政府將為我做些什麼,卻問問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rdo;
他為了說話效果,在這裡停頓了一下,這時,從幾個街區以外傳來一陣微弱的聲音。一群青年在齊聲喊著:&ldo;殺人兇手!&rdo;&ldo;馬上滾蛋!&rdo;&ldo;結束種族主義!&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