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北都(第1/4 頁)
大平皇朝延平十二年六月初一,北都。這座城是大平國四大邊都之首,也是放眼天下除了帝京中都外的第二座大城,方圓三十里,戶口五十萬。
北都坐落在幽州靠北的平原之上,大河自西北向東南流去,正好經過城南,護城河也自那裡取水。遠在十里開外向這座城望去,只覺天高雲闊,氣勢恢宏,軍樓整肅,壯人胸懷。
倘若走進城去,更是一番雄壯景色,城中三丈高的亭臺樓閣便有將近五萬座,五丈寬的街路將整個城池分為二十八個街坊,皆以星宿命名。若是沒到過中都的村野之人見到這般現象,定會以為自己已經到了皇城腳下。
北都不但煙火繁盛,而且交通便捷,往東、西、南三個方向都有平坦的馳道,向東三個日夜可到青州的秦皇臺,向西五個日夜可到雲西的河套,向南快馬一旬則是帝京中都,只有北面地勢起伏,無法鋪設馳道,東西三百餘里走向的群山之間只有一條平狄道可勉強走馬,平狄道的終點卻早已出了九州的地界。
早在二十年前,華族與狄族在幽雲開戰之後,砥礪進擊,以寡勝眾,死力奪下了這座城池,遣返投降的狄族軍眾北返大漠之後,便把此山喚作送狄山,意為華狄兩家修好、今後不起戰事。
而後不久,雙方因為仇隙再度不宣而戰,華族分三路精騎徑入大漠,沿途擊殺狄人十餘萬,襲掠人口牲畜不計其數,直到殺進北狄大盟的老巢,焚燬了狄人的圖騰寶頂才肯罷休。
華軍凱旋之時經過此山,覺得之前的叫法實在是名不副實,便又恨恨地改名為蕩狄山,走的路起名為平狄道,如漢武之時封狼居胥一般地刻碑山頂之上,又在道旁大肆祭拜華軍陣亡將士,以此記述功績、震懾狄人。正所謂是:
北風捲雲三千排,
高牆脊獸託危臺。
樓宇四萬八千座,
平狄相對日邊來。
當朝禮部的一個元姓官員少年之時在雍州老家便以文才聞名,在遊獵四方之時曾慕名到過這裡,對酒長空,踏歌大漠,要好好體悟北方豪壯粗獷的氣象。
他一日立於城上的望樓,見到北都和蕩狄山在夕陽之下,僅以一條平狄曲路寂寞相連,北風吹醒殘酒,鼓角卻難再鳴,更是對自己年幼時那場驚心動魄的戰事暢想感懷不已,便提筆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北地覓古》,還拓寫許多帶回給親友,憑著此詩成為了中都城裡名聲顯赫的大才子,入仕之後逐步高升,後來又迎娶了世家小姐,成為名噪一時的人生贏家。
自那以後,文人墨客們爭先效仿,彷彿沒到過北都的城樓上站一站,便算不上真正有性情的才子。尤其是自中都貶謫到此的那些落寞官吏,更是借這寥落的都城歌以詠志,倒是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這天臨近午時,北都的南城門如每日一般,迎來了往來出入的高峰,有進城販貨的商販,也有通報訊息的驛卒,更多的是城裡城外的平民百姓,空氣中夾雜著汗臭和馬糞的氣味,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城牆之上,數百面玄色大旗一字排開,迎風波動。
旗面上清一色的神龜面目猙獰,背甲沉重,彷彿起伏於怒濤之中的霸王,說不出的可怖。
相比之下,城下那些形形色色的過路人倒像是遊走波瀾之下的蝦蟹,懾服於這城主的威嚴之下,過著匆忙勞碌的生活。
守在北都南門的是玄武都護府衛戍營的十來個軍士。清早換過班,閒過一頭晌,他們此刻正忙著逐個查驗進城人流的籍冊和行李。
半個時辰不到,軍士們早已被頭頂的烈日烤得口乾舌燥,風再吹上一會兒,他們的嘴唇就會皴裂開滲出血珠,因此性情自是愈發焦急暴躁。
凡是遇著掏籍冊時動作慢些的百姓,免不得連推帶搡,嘴裡更不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