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第4/5 頁)
管我安南國民都一心念著天朝,卻無力與那蒙古抗爭,無奈之下只能接受其冊封,陳晃汗顏。陛下乃天朝聖君,自當明白小國之君晃之苦衷,晃再請陛下諒解。
諒解?
這本來就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安南國彈丸之地,境內又是山林密佈,同蒙古相比,窮鄉僻壤之地自然是勢單力孤。大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來,重心一直放在北部及西部,根本無暇顧及南部,是以安南國倒還能活得有滋有味。當蒙古滅掉大理後,安南國再也無法獨善其身,採取了都不得罪之策。
儘管我能理解安南國的無奈,但我能諒解嗎?
我繼續看了下去,信中提及的第二件事是最近發生在安南北部與南宋廣南西路(其治所在今桂林,而非今日廣西省之省會南寧)交界處的廣源郡。天朝皇帝陛下,廣源郡頻頻發生壯族集會事件,甚至聚會鬧事,晃差人調查後,查明原由是兩百年前天朝逆賊儂智高的後人儂復所為,其目的是想重新恢復儂智高當年建立的大南國。儂復等人出沒於廣源郡及天朝廣南西路儻猶州(今廣西靖西東部)一帶,晃恐其成為儂智高第二,故請求天朝皇帝陛下查之,以保兩地平安。
儂智高之名我是在狄青故事中看到過,北宋仁宗皇佑年間,儂智高造反,一度攻佔了廣西廣東的部分割槽域,甚至圍困廣南東路的治所廣州達五十日之久,後被時任樞密院副使的狄青擊敗,最後不知所終。
我看完後道:“陳元使節。”
“陳元在。”
“你們先去驛館住下吧,朕要考慮下才能給你們國君回覆。”
馬廷鸞道:“陛下,陳元使節等乃是秘密到訪,所以臣讓鴻臚寺官員專門安排其住所。”
“是嗎?馬愛卿自行安排就是。”
“皇帝陛下,陳元告退。”
古代王朝都喜歡以天朝自居,對於周邊近鄰,只要表面臣服,說些獻媚之詞,便能使龍顏大悅,從而得到中土皇帝的大批賞賜。這些近鄰們一旦變得強大就會騷擾我國邊境,甚至得寸進尺地進軍內陸地區,如果遭到朝廷的強烈反擊,又會變成縮頭烏龜,低聲下氣地求饒。歷代皇帝們大都喜歡顯示所謂的大國天朝風範,標榜自己是仁義之君,對此大都既往不咎,最多是訓斥一番,然後念這些鄰居們生活不易,還會加大賞賜。
但是這種“仁愛”的做法終究不會讓我們的近鄰們真心臣服,數千年來,這種現象依舊毫無變化。這也就印證了一句古人之名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小七。”
“小的在。”
“傳賈似道,翁應龍,馬廷鸞以及政務院八位院士,午後到此議事。”
雖然王爚,吳堅,章鑑三人是我欽點加入政務院的,但我僅僅是憑藉後世的記憶,知道這三位曾經拜相入閣官員的名字和簡單經歷,至於他們三人的詳細事蹟我卻知之甚少,所以也想了解下這些人的性格和見識。
王爚,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景定二年遷禮部尚書,代吏部尚書加觀文殿大學士。為人清修剛勁,鹹淳元年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因與賈似道不和,又一向主戰,所以也為理宗不喜,故而長期閒置在家,鹹淳十年初遷升為左丞相,始終堅持抗元。
章鑑,淳祜四年(1244)以別院省試及第。累官至中書舍人、侍左郎官、崇政殿說書、進籤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後又升為同知樞密院事。鹹淳十年(1274),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章鑑為人寬厚,平時與人交往,往往贊同別人觀點,士人稱其為“滿朝歡”,謂其處事沒有原則。
至於吳堅,我只知道其曾在南宋末年擔任過左相,其他一無所知。
對於留夢炎,我卻知道得相對較多。一是因其姓氏特別,二是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漢奸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