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愛新覺羅·溥儀(第2/3 頁)
,婉容的行動也受到諸多限制,她與溥儀的關係逐漸惡化。婉容在偽滿宮廷中倍感孤獨和壓抑,鴉片癮越發嚴重,身體和精神狀態每況愈下。
婉容在隨溥儀逃亡途中被蘇聯俘獲,後被移交給東北民主聯軍。1946年,婉容在吉林省延吉市的監獄中去世,年僅40歲,死因可能是痢疾或鴉片中毒,死後被草草埋葬,具體地點至今不詳。
那段時間,“張園”裡依舊維持著幾分皇室的排場,溥儀身邊還有太監和宮女伺候,每日的飲食起居也儘量遵循著宮廷的規矩。儘管失去了紫禁城,溥儀心裡仍做著復辟的美夢,還在“張園”裡接待一些前清遺老,商議著如何恢復往日的榮光。
1927年,張彪去世,其子對溥儀毫無舊情,一心只想將園子的利益最大化,便向溥儀索要房租。溥儀無法承受這筆費用,只能帶著家眷另尋住處,最後搬到了原北洋政府駐日公使陸宗輿的乾園,並將其改名為“靜園”,取“靜以養吾浩然之氣”之意,看似要靜心修養,實則是在韜光養晦,等待復辟的時機。
,!
在天津的這七年,溥儀的生活發生了諸多變化。他身邊圍繞著“還宮派”“出洋派”“用武人”三股勢力,“還宮派”主張透過與北洋政府交涉,爭取讓溥儀重回紫禁城;“出洋派”則認為應前往國外,尋求國際支援復辟。
“用武人”一派希望拉攏國內軍閥,藉助武力實現目標。溥儀在三派的建議中搖擺不定,為了復辟,他頻繁會見各路軍閥、政客、使館洋人和遺老,出入各種社交場合。但每次滿懷期待地尋求幫助,最後都失望而歸,復辟的夢想愈發遙遠。
在溥儀帶著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繡住進張園後,三人雖同處一園,但生活狀態卻各有不同,關係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文繡的生活十分孤寂。她性格內斂、傳統,對婉容追求的西式生活並不感興趣,也無法融入溥儀為復辟而忙碌的世界。溥儀平日裡很少與文繡交流,對她十分冷落。
文繡常常獨自在房間裡讀書寫字,打發時間。在張園的日子裡,文繡不僅在情感上得不到溥儀的關愛,還時常受到婉容的排擠。婉容自恃皇后身份,對文繡多有刁難,這讓文繡在張園的生活愈發壓抑。長期的冷落和排擠,讓文繡內心的痛苦不斷積累,她開始思考自己的命運,對這段有名無實的婚姻感到絕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文繡的思想逐漸發生了轉變。她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嚮往自由、平等的生活,渴望擺脫封建婚姻的束縛。
1931年,文繡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毅然決定向溥儀提出離婚。她在律師的幫助下,向溥儀發出了離婚通牒,要求溥儀給予她自由和合理的生活費用。
這一訊息傳出後,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被稱為“刀妃革命”。溥儀得知此事後,感到無比震驚和憤怒,他覺得文繡的行為讓他顏面掃地。為了挽回自己的尊嚴,溥儀試圖透過各種手段阻止文繡離婚,但文繡態度堅決,不為所動。最終,經過多次談判,溥儀和文繡達成了離婚協議。文繡獲得了自由,並得到了一筆贍養費。
離婚後的文繡回到北平,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她先是在北平的府佑街私立四村中小學擔任國文與圖畫課的老師。在講臺上,文繡擺脫了皇室的束縛,以全新的身份融入社會,她憑藉紮實的學識和認真負責的態度,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由於她的身份特殊,很快便被人們知曉,眾多記者和好事者紛紛前來打擾,這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秩序,文繡無奈之下只能辭去教師的工作。之後,為了維持生計,文繡在《華北日報》當過校對員,在艱苦的環境中努力生活。
抗戰勝利後,文繡的生活依舊平淡而艱辛。她在朋友的幫助下,從事過一些簡單的工作,努力適應普通人的生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