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核能大背景(第1/3 頁)
核能(nuclear energy)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現,核能(或稱原子能)是透過核反應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核能可透過三種核反應之一釋放:1、核裂變,較重的原子核分裂釋放結核能。2、核聚變,較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釋放結核能。3、核衰變,原子核自發衰變過程中釋放能量。最常用的是核裂變和核聚變。
核能這一項偉大發現,離不開早期西方科學家的探索發現,他們為核能的發現和應用奠定了基礎。可一直追溯到19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發現電子開始,人類逐漸揭開了原子核的神秘面紗。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放射性。1898年居里夫人與居里先生髮現放射性元素釙。1902年居里夫人經過三年又九個月的艱苦努力又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奧布靈斯克核電站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質能轉換公式。1914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透過實驗,確定氫原子核是一個正電荷單元,稱為質子。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得威克發現了中子。1938年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用中子轟擊鈾原子核,發現了核裂變現象。1942年12月2日美國芝加哥大學成功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
核能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毀滅地球。
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激化了德意志國內矛盾。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爆發的標誌。
1939年,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nh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日本擬定了兩個作戰取向,分別為“南下”“北上”兩個作戰計劃。1939年5月至9月,日本按計劃,向位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雙方動用了數十萬精銳部隊和先進軍事裝備,在雜草叢生、沙丘連綿起伏的荒原上進行了一場長達4個多月激烈的交鋒。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技術落後,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
1941年12月7日,日軍成功實施了珍珠港突襲。短期來看日軍的這一場成功的突襲,讓日軍在二戰中更顯得銳氣十足。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珍珠港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徹底的災難。日本偷襲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1941年12月8日,美國和英國對日本宣戰。接著,澳大利亞、荷蘭等二十多個國家也對日宣戰。中華民國政府在中日戰爭進行了四年多以後,於12月9日對日宣戰。12月21日,德、意對美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範圍更加擴大了。
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闢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程序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1939年8月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擴大規模研製原子彈,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