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5 頁)
從不憑感情、意氣用事。故此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者不能體悟大道,總是執著於事物的表面現象,欲立善以治物,務施德以治民,但他的這些意識、思想、觀念,卻來源於現象世界,常常具有侷限性和主觀片面性。而又欲使民歌功頌德,此乃是利用之術,交易之道,並非真德。其殊類分析,刑名執之。雖似有益處,但卻損害了人性自然之樸,以至流弊層出。所以說下德不失德,可謂是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註釋】無為:無所為。 無以為:無有主觀任意之為。為之:貪施尚為。有以為:為了實現個人功利而作為。
治世應以大德,不以小惠。為政以德,則本仁以育萬物,本義而正萬民,本中和以處萬事。所謂恭己正南面而已,乃是自己以身作則,則百工各盡其職,庶務盡修,上如同無所作為然,故大德者,乃是不言之化、自然之治、以無為為之者。故稱之為無為而治。
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王弼說:〃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註釋】上仁是慈善愛人,為之是無企圖而為。上義是忿枉佑直,為之是有意識而為。莊子說:〃聖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
王弼說:〃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直而求義理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範應元說:〃仁者,愛之理也;義者,事之宜也。愛出乎理,謂之上仁。上仁為之而無以為者,非以要譽也,無所為而為之也。事得其宜,謂之上義。上義為之而有以為者,將以處事也。苟無私意以為之,則得其宜。而有私意以為之,則失其宜,起爭端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註釋】扔:強牽引。攘:揎袖出臂。攘臂而扔之:揎袖出臂以引人就於禮。
導民之術,在上所先;召民之路,在上所好惡。上如標枝,下如野鹿。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冶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如此,則何須攘臂脅迫?《學記》雲:〃道而弗牽則和〃。
範應元說:〃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禮雖嚴而用不迫,謂之上禮。以敬為主,以和為貴。以此教人而齊民也。然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而莫之應也,繼之以怒,攘臂而扔引之,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當此之時,敬和安在哉?不如修其身而天下平也。〃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是後禮。
【註釋】老子反對形名的仁義禮智之心,但卻肯定天性自然的道德心,也即是超倫理的本體心。認為仁義禮智,是把人為的形名強加於人的天性,扭曲損害了人民身心的自然,人只有返樸歸真,依天性自然而為,才是天人合一的淳樸境界。
韓非子說:〃禮者,外飾之所以諭內也,至極之敬,不用文飾。〃王弼說:〃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夫禮義發於內,為之猶偽,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夫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