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5 頁)
,世風危殆,乃倡仁義禮之名甚至用法律〃衝氣以為和〃作為救濟。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柳宗元說:〃禮之大本,以防亂也〃,這都是說,仁義禮法乃是權宜之計,救濟之策,以此來保持社會整體的和諧與安定。但魚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故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老子曰:〃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是什麼原因使得大道廢,把人民薰染得智詐奸滑了呢?老子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因為人君欲多則費大,費大則稅重,稅重則民飢。上以利慾先民,民亦爭厚其生,故輕死而求利不厭。
當政者以權謀私,用暴力壓迫人民,橫徵暴斂,貪汙腐化。上行下效,民眾則以巧偽謀利,各種左道旁門便叢生滋起。上下都在謀私利,不管公益,國家就要窮苦紛亂了。在上者不能無為無事而使之自化,方且嚴刑法以誅之,明號令以禁之,而貪官猾吏舞文弄法魚肉百姓,窮民則相率而為盜。故〃法令滋彰,而盜賊多有矣。〃
老子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既然淳樸的大道頹廢了,飾偽萌生,仁義禮法乃為救濟的無奈之舉,為人君者,亟應知止勿進也。知止之道奈何?大學雲:〃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為法治者,應止於公正嚴明。
老子說:〃我無慾,而民自樸〃,〃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當政者抱其質樸以示下,將〃濁以靜之徐清〃,〃復歸於樸〃。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社會將弊絕風清,國泰民安。
全面理解老子哲學思想,修身處事治國平天下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傳統民族文化。老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哲學思想、以及流經幾千年形成的道家學說,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影響永不泯滅。
人們常常要求哲學不要在〃形而上學〃的迷霧中周旋,而應向現實生活奉獻確切的知識,或提出可立即遵循的行為準則。其實老子早就對世人明確指出了安身立命與處世治國的正確策略,只是因為中國曆代都是君王專制,而老子政治的基點卻是以民為主,若公開倡揚老子之學,實在難以名正言順,然而治國富民卻又離不開老子之道,所以就形成這麼一種現象:凡是撥亂反正的時代,必定以道家學術為師法,到了太平時期,便〃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了。
老子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的概括,把規律從渾沌的整體中分離出來,使之如此清晰化和秩序化,由宇宙論延伸到人生論,再由人生論延伸到社會政治論,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東西。老子哲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為後人認識事物,處理與事物的關係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則,我們若能理解,則將智周萬物,微妙玄通;為人處事的三要點,我們若能厲行,則將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國的三原則,我們若能實踐,社會則將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所以,我們若能對老子之道〃活學活用〃便可如莊子所謂:〃明此以南面,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