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有相無相(第1/3 頁)
第六十八章有相無相
此時坐在琴後的竟然是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身上穿著一套粉紅色的衣裳,頭上還扎著兩條小辨子,盤成一條,再插了一朵布花,顯得十分稚嫩。
但從身材來看,其實八九歲似乎已不小了,因為王穿知道在大明朝十三四歲的姑娘嫁人是十分正常的事,男娃娃過了十四歲也都該成家立業了。
對於有錢人家的子女一直奉行的是成家立業的規矩,相反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十四五歲已經算是大人,也是家裡的勞動力了,早成家可以無後顧之憂,更何況窮人家要找媳婦也並非容易之事,但相比較而言可要比現代要好得多了。
說門當戶對,窮人家配窮人家,富家公子娶富家小姐,相對而言並不會有太多的光棍兒,不像現代社會走在大街小巷裡,大部分是一些成年卻又未成年的浪蕩子,浪蕩女,於社會無功,於國家不利,於父母不孝。
而且大部分都手無縛雞之力,身無本事,養活自己都困難,更別提成家立業了。
當然這也非是誰都願意的,這也是沒有辦法大勢所驅,王穿還留在現代社會,那麼說不定要再熬幾年,過了三十而立之年後才可能成家,變成立業成家。
可縱然如此,成家後一輩子不能立業的興許也不在小數。
所以王穿一想到這裡也就原諒了自己,同時對於穿越來大明朝天啟也把有更大的信心。
此時琴聲響起,到時也是熟悉的旋律,王穿竟然可以跟著哼哼著。
小宛姑娘所撫是春江花月夜,說起來比之剛才那一曲高山流水還要複雜。
《春江花月夜》大唐張若虛的名詩,被後人稱之為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素來有孤篇壓全唐之稱,意思就是說在全唐詩裡,張若虛只憑此詩就力壓其它大唐詩人的名詩。
此詩依樂府吳聲歌曲名而作,傳聞樂曲為陳後主所譜,也有人說是隋煬帝所譜。
反正對於王穿來說,不管是誰陳後主還是隋煬帝其實都是落寞皇帝,空有一肚子才華,卻只能淪落去當皇帝。
聽聞此兩人還是親戚關係,也怪不得兩人對於這首詩會如此感興趣。
此詩以春、江、花、月、夜五景同時構築了一幅美妙的人生良辰美景圖,形成一種讓人思之不絕的優雅意境,第一部分著重於描寫江畔的夜景,第三部分見景而生無限感嘆,最後再因景生情,寫一箇中年思婦思念自己遠遊丈夫,而遊子思念家婦的一種離愁別恨緒。
可透過寫景,透過對江水對月光的拓展,讓整個詩有極寬廣的空間,也留給世人無盡的想象空間。
最後再用落花、流水、殘月來映示一種殘缺的悽然,同時詩人也感嘆春光易逝,歲月如梭,縱是良辰美景,卻又不得與自己心愛之人同處的那一種無奈與失落。
整首詩不僅透著極高眼界與超凡的情懷,最終卻也無法逃過命運的顛沛流離。
透著舊樂府曲調之中所固有的一種低落與惆悵。
而曲調悠遠,流暢婉轉,情景聲交融得絲絲入扣,讀之讓人身臨其境,再加上小宛姑娘獨特而清純的琴聲與歌聲,更是把曲中一唱三嘆的感覺體現得淋漓盡致。
此曲經這位年幼的小宛姑娘撫出,比之剛才那一首高山流水更俱情懷,若說此曲由剛才的徐夫人撫出意味會更濃重一些,可卻是由一個年幼的小宛姑娘撫出顯得有些不相搭配,卻又別有一番情情竇初開的韻味。
但若論及琴藝,小宛姑娘應該是深得她孃的真傳,而且嗓音清純流暢,聽之有如天籟,完全碾壓王穿所聽過的任何所謂明星大腕的那些窮吼亂嘶。
而且更難得的是小宛已然把自己最真誠的情感付諸於琴中,在夜間聽到此曲,已然不是一個怨婦的形像,相反像一個豆蔻年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