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突發意外(第1/2 頁)
京華大學,禮堂。
姜白芷簡單地帶了個口罩,就跟著蘇葉坐在了第一排,對此她已經輕車熟路。
有一點辛夷確實沒撒謊,學生們對於葛光之的講座確實反響熱烈,可以容納一兩千人的禮堂擠的滿滿當當,而這還有其他陸陸續續聽聞訊息的學生在進來,沒有坐的位置,就站著,站不下,就擠著,做文化的擁躉者,怎麼都不為過。
臺上的葛光之看人進的差不多,對著話筒清清嗓子,“同學們好,我是葛光之,你們的學長,今天這場講座我是被你們的辛教授灌醉綁來的,純屬趕鴨子上架,沒有提前準備,就想到哪裡說到哪裡了。”
臺下頓時響起一片善意的笑聲和掌聲,周圍的學生也不由將目光看向了辛夷,辛夷哈哈一笑,挺直了胸膛,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首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大概九幾年的時候莫言餘華蘇童這幾個國內知名的作家去義大利參加遠東文學論壇,主題是你為什麼開始寫作,主辦方要求每個人都要發言。
餘華首先上去,說他走上文學的道路的原因很簡單,不想當牙醫,不想上班,想賺到的錢都歸自己。輪到莫言,他說他在部隊當哨兵,看見普通士兵穿的都是球鞋,軍官都是皮鞋,他想賺稿費買雙皮鞋,看看軍官是什麼感覺。
輪到蘇童,蘇童死活不想上去,因為他覺得特丟人,他寫自己走上寫作道路的原因是在大學開始廣泛閱讀,慢慢愛上了文學,隨即有了動筆的念頭......”
臺下的學生們不由發出笑聲,名人軼事聽起來很有趣,姜白芷也聽的津津有味.......
“我知道同學們為什麼笑,因為蘇童相比前兩位顯得很正經,可蘇童說謊話了嗎?沒有!但在別人看來,跟餘華和莫言相比,蘇童假大空,就是在說謊話。”
說到這,葛光之認真道,“所以,我們不要太主觀地看待別人,而做學問亦是如此。我是研究文學史,思想史的,在學界是有解讀前人思想的傳統,但一定要根據當時的背景去解讀。
我舉一個例子,理學代表人物朱熹在接到宋孝宗的命令出山,心情激盪之下寫了一句詩,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意思是他可以放下書卷,能夠出山,直接去面見皇帝講述自己的思想抱負。但在後人解讀中,卻成了不去追求知識真理,要主動去觸碰這個世界,這成了朱熹從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轉變的有力證據,簡直是貽笑大方。”
“不要加自己的看法,而是體會古人真正的思想,這是我想告訴同學們的第一點,而第二點是不要太追求高深的,精英階層的思想,要會往下看。士大夫的思想固然精英,但底層勞動者就沒有智慧了嗎?縱觀華夏曆史,革命大多是從下往上完成王朝替換。
而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要太想達成某個目標,要腳踏實地。我想很多同學會覺得現在的生活學習枯燥乏味,但可能就是這段無聊的生活,才能成就你。當年我大學畢業曾在黔省呆過幾年,黔省是什麼地方,王昌齡被流放夜郎,就是這裡。王陽明流放龍場,也是這裡。這就是個流放的地方,當時我覺得自己也是被流放了,我心想完了,這輩子估計都要交代在這了......”
聽到這,即使知道葛光之是在講自己的悲慘經歷,但大家還是忍不住樂出聲,大概是因為葛光之在分享的時候,語氣充滿了調侃,沒有一點自怨自艾吧。
姜白芷也沒好到哪去,雖然極力控制,但還是不自覺地咧開嘴角。也就是在這時,意外突然發生,可能是姜白芷笑的幅度太大,口罩的帶子直接斷開。
這斷的措不及防,甚至姜白芷都還在樂著,根本沒反應過來,她那張天然去雕飾的臉就直接暴露在了空氣中。
“姜白芷?”
因為禮堂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