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安西一隅,清都後手(第1/2 頁)
“兵戈一起,兩國便是要死傷無數啊!”
河西節度使崔希逸與副使王忠嗣,看著兩國疆域的方略圖,眸子亦是各自深邃莫名。
前者感慨兩國要死傷無數,後者則是在盤算著如何用最少的代價,獲得這場大戰的勝利。
兩者完全不同的出發點,卻也代表瞭如今邊疆的大部分態度。
至於會輸?如今的大唐兵烽,就沒有考慮過這個詞彙。
“吐蕃連年挑釁邊關,襲擾商路。”
“崔將軍應該很清楚,一旦吐蕃打斷了這條安西隴右的通道會對朝廷造成多大的威脅...”
王忠嗣沒有那麼多的感慨,面容剛毅微微有些發黑,正直人生最好年紀的這位副節度使,不但是鐵桿的保皇派,更是從小就被李隆基養大的軍方新一代領頭人。
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而這位也不負李隆基的期盼,年少從軍,身先士卒,武勇過人。
就在三年前,適逢吐蕃贊普大酋在鬱標川練兵,王忠嗣率精兵數百,提刀衝入敵陣,斬殺數千人,繳獲羊馬數以萬計。
後來因為大唐攻取了新城,吐蕃大舉來犯準備報復新城之敗,早晨逼近官軍陣地,唐軍寡不敵眾,全軍皆懼之,也是忠嗣單騎挺進敵陣,左衝右突,一人殺死數百人,造成吐蕃軍慌亂中相互踐踏。
這才讓唐軍趁機從側翼襲擊,有了吐蕃軍大敗。
經過這樣的大戰之功,他才兼了左羽林軍上將軍、河西節度副使、兼大同軍使。
如今年紀不大已經和崔希逸幾乎是平級,所以他也更銳氣十足。
難得可貴的是,哪怕是心中還有進取之意,他卻能剋制自己的慾望,在邊疆之地,以保境安民為先,發展軍士屯田。
並不主動出關挑起邊境戰鬥。
按照李隆基自己的評價,王忠嗣就是他的霍去病,並且未必遜色那位冠軍侯幾分。
也因此,王忠嗣在邊關極少對中央朝廷的事情提及,因為作為邊疆大將,這樣做有窺探神器的風險。
只不過這是在和崔希逸交談,他也算是多有放鬆。
“此戰朝廷已經謀劃許久了,惟明雖與我有隙,可是在這等事情上從不隱瞞與我。”
“司農寺那邊,對儲備河西一戰的糧食已經做了充足準備,加上前節度使的準備,應該是能夠進行一場大戰有餘了。”
“崔將軍心懷軍民這是好事,但一戰功成,維護邊疆商路數十年的和平,更是大善!”
王忠嗣所說的惟明,乃是皇甫惟明,昔年王忠嗣與皇甫惟明年輕氣盛互爭高低,他還害得王忠嗣降職一級,不過後來這位就轉頭調回了司農寺擔任少卿一職。
如今正是壽王李瑁的手下。
崔希逸倒也知道王忠嗣所說的是一個道理,不過他還是有些擔心。
如今的這位天子,逐漸已經可以看得出好大喜功的趨勢了,也就是巨唐底子還厚,可是再這麼壓榨下去,邊疆的百姓真的受不住了。
牛仙客可以讓府庫充盈,難道是他有什麼神奇的手段麼?
說白了還不是壓榨的當地幾個道州府的百姓。
唯一不同的可能是,隨著一些行商來到邊疆,將這裡的一些特產帶回去,也售賣了他們需要的東西,讓這份壓榨減少了一些而已。
本質上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總會變好的。”
“朝廷之中也要發生變化了...”
知曉崔希逸的擔心,王忠嗣沒多說什麼,卻也隱隱提了一嘴。
倒是讓這位如今的河西節度使有些訝然,不過很快就搖了搖頭。
宮中的事,長安的事,已經和他沒多少關係了,曾經也是從長安出來的崔希逸,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