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郤缺諫勸以九歌(第2/4 頁)
爭。
會盟是當時達成一致意見的最高形式。
會盟時,先在會盟地一個大坑,然後當場宰殺牛羊馬各一頭作為犧牲,割下其左耳,用一個專用的器皿接犧牲品左耳之血,將犧牲品推到坑裡。
再大家輪流各添一添左耳之血,在盟書上簽字畫押。最後將盟書也埋進坑裡,代表已經得到神靈的證實,這場盟會是合法有效的。
當然盟書還有一個副本,每個參與會盟的國家都有一份。
犧牲品裡最主要的是牛,誰割牛耳則代表誰是盟主。一般是主持會議的國家代表負責割牛耳,這便是所謂的執牛耳。
當然盟會的核心內容還是所達成的一致意見什麼。這次扈地會盟執牛耳的當然是趙盾,最終的決議便是與會各國要在晉國的領導下,團結起來,一致對敵。
這個敵便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些少數民族部落。具體便是一國受到了侵犯,各國都要主動前去救援。
從扈地會盟回來後,趙盾把矛頭對準了魯國。
原因很簡單,你魯國人居然在咱晉國召開的國際重要會議上遲到,嚴重違反相關紀律,不給予相應的處分,那以後各諸侯國相繼效仿怎麼辦?
按狐射姑的說法,趙盾是夏日之日,這個夏日之日此時便發威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趙盾有意討伐魯國,但下軍大夫郤缺建議趙盾不應討伐魯國,最多派人去責問一下魯國即可。
郤缺,我們已經多次提到過他了,他為中華成語文化貢獻了“相敬如賓”成語。
郤缺在晉襄公時代的箕地之戰中俘獲了白狄首領,從而被晉襄公提拔為卿級大夫。
這個時候,郤缺雖然擁有了卿大夫的級別,但職務上仍舊是一個下軍大夫,相當於在級別上是晉國六卿領導班子的候補人選。
郤缺在晉國的春秋風雲裡是一位大牛人,很快,他的時代即將來臨。
在郤缺的時代來臨前,他還要透過自己的表現來取得晉國上下的認可。比如這一次,他便認為不宜討伐魯國。
趙盾知道郤缺是一位德才兼備文武全材的乾材賢臣,便專門請他來趙府喝茶。
喝茶是形式,關鍵是趙盾需要詳細聽取郤缺的建議,關於魯國此次遲到該如何處分的建議。
郤缺有話直說,他對趙盾道:“元帥,得高度重視我們晉國目前面臨的國際形勢。秦國肯定是要來侵犯晉國的,我們晉國防備的重點必須是在西線。
楚國現在國內雖亂,但已經有了重新北上的意圖。楚國北上中原,就是為了與我們晉國爭霸。
雖然他們不敢輕易跟我們開戰,但隨便征伐哪個諸侯國,我們晉國就得分兵去救。
這必然使晉國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窘地。此外,戎狄武裝屢屢進犯中原,無論是晉國還是其他諸侯國,都深受其害。
雖然,您為了大局而不拘小節,召集了扈地會盟。但各諸侯國之間矛盾重重,這個會盟精神真正要落地,最終還得靠我們晉國出面組織聯軍,晉國耗不起到處救火。”
趙盾連連點頭稱是,他呷了一口茶,問郤缺:“大夫所言甚是,本帥確實難以顧全,不知大夫有何妙策?”
郤缺略一思索,答道:“下官以為,恩威並舉。”
“恩威並舉?”趙盾道,“本帥知道因威應該並舉,但說說容易做到難吶。”
郤缺道:“下官認為,戰略思路是我們對秦國、楚國和戎狄應全面立威為主,而對中原諸侯應該撫慰。
具體來講就是對秦楚挑釁和戎狄侵犯,應該堅決予以打擊。但對中原諸侯,我們多行善事,幫助解決他們的困難,給予他們的需求,以此來真正收服他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