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不好忽悠了?那就解鎖一些技術(第3/5 頁)
面就有對大馬士革鋼的微量元素的研究和分析。”
“但是,這對於複製出大馬士革鋼並沒用,我們還是不知道其製造工藝。”
看到眾人沉默,秦軍只能停下不再繼續說。
不過,他的眼中卻閃現出一絲絲笑意。
他們越來越接近目標了,這就是成長。
秦軍不能不感嘆,如果他沒有後世的記憶,能不能做到像是二哥、秦夏兩人的程度?
目光落在秦安和秦漢身上,秦漢在研究小高爐,而秦安在繼續看技術資料。
秦軍湊過去一看,秦安這小子默不吭聲,居然已經在瞭解大馬士革鋼的內部結構。
秦軍這些技術資料,可不簡單。
因為很多資訊,是來自十多年二十多年之後。
比如秦安現在看的大馬士革鋼內部結構分析,這就是後來發現的。
後來根據奈米技術的原理,很多人認為,摻雜在精煉鐵製品中的微量雜質,對形成大馬士革鋼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這些摻入的元素是什麼,它們是如何進入鋼材的呢?
後來有個研究小組,依靠最新的奈米技術,檢測了大馬士革鋼刀劍的微觀結構。
他們決定從兩個方面入手,來研究大馬士革鋼失傳之謎。
一個是大馬士革鋼的原料本身。
另一個是大馬士革鋼最終在中東進行鍛制的具體方法。
已知的烏茲鋼鍛制新增物,有肉桂樹皮和乳香葉。
電子掃描顯微鏡還檢測出微量的釩、鉻、錳、鈷和鎳,以及其它一些稀有元素。
這些元素顯示,大馬士革鋼的原料,來自印三的礦脈。
上述這些微量物質,是原先就存在於原料鋼材中的。
也就是說,當時的工匠,其實是建立在老天爺幫忙的基礎之上,才合成這種金屬的。
到了這個研究小組的身上,他們就不會被老天爺關照,所以做起來就很難。
他們後來還做過,在鋼材內部鑑別加工過程中,所發生的量子水平上的變化。
主要是鑑別晶體的晶格結構、分子鍵的空間取向等。
這些變化將決定,鋼材最終的物理特性。
他們假設在反覆加熱和鍛造的加工過程中,這種金屬中演化出一種叫做“碳化微米管”的微觀結構。
這種極硬的微米管,浮出金屬表面,並決定了刀劍的硬度。
因此,透過將烏茲鋼的特性,與新增特定微量物質的鍛制方法相結合,敘利亞的鐵匠就能夠製造出大馬士革鋼。
18世紀中葉所發生的變故,就是原材料的化學成份發生了變化。
礦石中的一種,或數種微量成份消失了。
原因可能是特定的礦脈,被採盡了。
鐵匠們僅憑眼睛,是無法察覺這樣的變化的。
但是有趣的是,鐵匠們可能會透過將少量早期購入的原料,摻入到後購入的原料中,以此來延續這種製造工藝的壽命。
但是,當這些僅存的原料用盡了,大馬士革鋼的故事也就結束了。
所以,由於印三的烏茲鐵礦,在17世紀末被開採殆盡,所以鑄造型花紋鋼也消失了,大馬士革鋼刀的製作就此失傳。
到這裡,技術資料結束。
因為秦軍不會讓秦夏他們知道,之後幾百年,所有研究大馬士革鋼的人,都失敗了。
就算是到了20世紀,還是不斷有人想利用現代的科學,來分析和複製大馬士革鋼刀,但是也都失敗了。
後來的大馬士革,已經成為花紋鋼的代名詞了。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一二十年中,出現的大馬士革鋼只是焊接型的花紋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