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第3/3 頁)
積年舊案,無一人喊冤,當地百姓更是交口稱讚。大理寺已經向聖人推舉此人,聖人也下御令了,您又何須如此煩惱?” 沈綏便是沈伯昭,名綏,字伯昭。 慕容輔聞言搖頭,敲了敲案上文書,道: “沈綏此人還是經驗太少。這上面寫著長安二年出生,算來,今年他不過才二十六週歲。而且他只是有些小聰明,並無大才,不過是個武人。你瞧瞧,十六歲中明經科,隔年中武舉,大約是知道自己武比文強,出仕無望,便入軍搏前程。他倒是運氣好,恰逢那年大舉募兵,他入了懷州折衝府軍,仗著有明經和武舉的功名在身,不久後升作都虞候。” “不過…他很快就破了一起軍器私吞案,當時影響不小,被懷州刺史丁豐雲看中。可見此人還是有些本事的。”劉玉成道。 慕容輔反駁道:“東靈劉玉成字啊,這就是某要說的了。此後他為官全憑上官舉薦,多半是喜好奉迎巴結之輩。丁豐雲年紀大了,又是個出了名喜歡年輕俊兒的人,聽聞這沈綏長得倒是有姿色,丁豐雲哪裡經得住他的甜言蜜語?他巴結丁豐雲,調離軍隊,升任懷州判佐。二十三歲時又經丁豐雲舉薦,升任河南府司法參軍,一下就做了從七品上的實職!府尹蕭子良也不知是不是看花了眼,多次舉薦他,如今又有秦臻力薦,真是一路順遂。” 秦臻是現任大理寺卿,正是沈伯昭口中的“秦公”。蕭子良名謙,字子良。劉玉成聽慕容輔這一番話,不由腹誹:他們府君估計是急糊塗了,蕭子良哪裡是能隨意巴結得上的人,他可是出身甲姓世家,傲氣得很,眼睛裡又融不進沙子。於是他委婉提醒道: “聽聞沈綏出身吳興沈氏,因而朝中有沈氏舊人照拂。”這話說得直白,明指秦臻為沈氏舊人。 “吳興沈氏?早就沒落了,現在朝中有幾人姓沈?何況我看他也並非是吳興主家出來的,這裡不寫著嗎,潤州江寧縣人士,聽說那裡有巨賈富商一族,號延陵沈氏,這說的就是他家吧。哼,再有錢也不過是個不入流的小族,頂多算是吳興的一個小分支。 撇卻身家背景,說到底不過是個剛過了弱冠年的黃毛豎子,又是大理寺舉薦,代表的是大理寺,仗著朝中有人妨礙本府查案,豈不膈應?此案是壓在我京兆府的頭上的,他大理寺只是輔查,秦臻可真會給我添亂!” 慕容輔出身慕容世家,對蘭陵蕭氏的蕭子良尚算尊重,可卻對寒門出身、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秦臻直呼其名,劉玉成別了彆嘴角,暗道自家上官與大理寺真是天然不和。 劉玉成沉吟片刻道:“聖人的意思是讓此人輔佐京兆府參詳案情,府君何不力薦此人,有利無害。” 慕容輔蹙眉:“此話怎講?” “慈恩案案情重大,疑難重重,實在是如霧裡看花,一個不小心出了差錯,是要遭罷官貶黜的大事。若是能將這樣的大案交給沈綏去查,我京兆府在旁輔助,抽身而出,查的好算他的功勞,咱們多少也是可以沾光的。查不出來,我們也能將責任推到沈綏身上,不會被牽累太多。”劉玉成道。 慕容輔眉頭皺得更緊了。思量了良久,他沉聲道: “此事尚需權衡,此案發生在本府轄地內,本府主查此案是應有之責,聖人恐怕很難應允。若是聖人看出我等推脫的意圖,這未來仕途可就艱難了。若是真出了事,得罪了大理寺,又加了一件頭疼事。” “府君,從來京城父母官難做,未來變數難定,還是考慮眼下要緊啊。”劉玉成苦勸。 慕容輔猶豫再三,終是嘆了口氣道:“唉……也罷,待某寫封奏疏,明日上朝呈給聖人,試試看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