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名聲大噪(第1/2 頁)
從家裡出來,李振華和方若初走在林蔭小道上。 方若初挽著李振華的手臂,小鳥依人般。 “華,你剛才怎麼突然說我們過年後要結婚了?以前你怎麼從來不跟我說過。” 李振華颳了刮她的鼻子,疼愛道:“我不這樣說,你爸會建房子嗎?現在好了,叔和阿姨同意建房子了,過完年,就讓我這邊的工程隊過去幫你爸他們建房子。估計半年左右,他們也可以入住新屋,不用擠在單位那個小小的幾居室了!” 方若初擰了一把李振華的手臂:“你不是真的想跟我結婚啊?只是為了讓我爸建房子?我不理你了!” “別,我是真的要跟你結婚啊,你爸建房必須的,你我更要,好嗎,哎喲!……” 由於中藥廠、獸藥廠,包括修造廠的巨大成功,青山掀起了一股辦廠熱潮,大大小小的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規模有大有小。 規模大,投資大的,在工業園建一座廠房來生產。 規模小的,就在家裡幹。 農村那種屋子,基本都是大平房,一般的中小型生產裝置安裝沒問題。 工業園越來越具有規模了。 李振華的工作也更忙了,除了政府的正常事務,還要服務好各個企業,為他們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困難。 比如報建、審批、環評、資質等等,還要協助他們培訓工人,提供各種職業幫助。 好在張娜、劉德行、唐豔秋等手下大力協助,工作起來雖然忙,但也沒有問題,還是比較順利的。 很快,1993年過去了,進入新歷史94,農曆的年尾。 第四季度的經濟資料出爐,全年的資料也有了。 毫無意外,農業產值突破3300萬,達到了3500萬,創造了歷史新高。 工業產值突破2000萬,累計達到2245萬,比年初內定的目標翻了一番,是縣裡任務的4倍! 全縣工農業產值累計5765萬,同比幾乎翻番。 財政收入由過去的不到兩百萬,猛增到近700萬,翻了兩倍。 青山鄉由過去的一個最窮的鄉鎮之一,轉變為一個經濟大鎮! 這全是得益於工業的迅猛發展。 尤其是民營工業的迅猛發展。 全鄉的人均收入,也由過去的不到400元,增長到700餘元,快趕上正式的幹部職工了。 青山的名聲,也在全縣打響,越來越響亮。 當然,人們議論最多的還是中藥廠。 因為他已經把廣告打到了省電視臺,大家一開啟電視,就會看到熟悉的廣告。 大家都知道,青山出了一家大企業,一家了不起不起的大企業! 於是,很多人慕名而來,有客商,有參觀的,有來取經的。 除了莫欽忙,李振華他們同樣忙。 因為外地來的取經團隊,很多是各地鄉鎮的黨政代表團! 他們的目的,不僅僅是參觀中藥廠,更多的是向當地政府取經,學習如何發展鄉鎮工業! 而李振華,當之無愧成了他們拜會的物件。 大家都是為黨和政府工作的幹部,又都肩負著發展當地經濟的重任,李振華不敢輕慢,每一個黨政代表團都得熱情接待,帶領他們參觀相關企業,召開座談會介紹經驗方法,陪同他們吃飯喝酒…… 每個星期至少都有四五批! 李振華原本的酒量一般,也就是兩瓶啤酒、二兩白酒的貨。 經過這些黨政代表團的“培訓”,酒量猛增到一個喝光一瓶白酒而面不改色! 怪不得人們說官場如同酒場,每一個當官的酒量都不容小覷。 原來是這樣,飯局多,酒局多。 瑪德,你天天喝,天天練,酒量能不好麼! 在酒量突飛猛進的同時,李振華的名聲也在飛速傳播。 體制內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尤其是各個鄉鎮的鎮長書記,就沒有不認識李振華的。 大家都知道,青山的書記很厲害,搞出了幾個出色的大企業,把一個窮鄉搞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富裕鄉鎮! 電視臺也也跑來了採訪。 隨著跟蹤報道外地參觀團代表團的訪問,記者採訪了當地的書記李振華。 隨著電視新聞的播出,李振華的名字進入千家萬戶,全縣幾乎所有的群眾,都知道青山出了一個能人,帶領幹部群眾脫貧致富。 “孩子他爸,你看,我們兒子上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