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南北失衡!分卷取士!(第1/2 頁)
南北分卷取士?
顧名思義,傻子都聽得明白!
朱棣立刻起身,神情嚴肅,他命人去喚黑衣宰相姚廣孝。
永樂二年,姚廣孝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複姓為姚,賜名廣孝。
永樂帝曾命姚廣孝蓄髮還俗,卻都被姚廣孝拒絕,後永樂帝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後仍換回僧衣。
這位赫赫有名的黑衣宰相,並不是什麼醉心權勢與富貴的人物。
不一會兒,姚廣孝急匆匆地趕到。
聽聞“南北分卷取士”,他與朱棣對視了一眼,盡皆看出了對方眼中的凝重之色。
如果真按照朱高爔所說,國朝對科考改制進行分地取士,那這可就是一項重大國策了!
科舉改制,動輒便是影響朝政國運的大事。
而且這“分地取士”看著簡單,具體應該怎麼執行呢?
每次國朝科考錄取的進士,數量都會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那就是說名額是有限的。
既然如此,這名額該怎麼分配,具體南北兩地的名額多少,這就又是個問題了!
“爔兒,你仔細說說!”
朱棣起身踱步,猶豫了良久,最後還是看向了朱高爔。
朱高爔言簡意賅,道:“南北分卷取士,說白了就是因為南方士子和北方士子的學識水平差距太大,南方文化素質普遍要高過北方!”
“其實到了唐宋年間,南方已經成為實際上的經濟中心了,就比如面積同樣的田地,北方一年一熟,華北兩年三熟,華南則一年兩熟,比糧食產量北方比不過南方,他們讀書人有句話叫做“倉廩實而知禮節”,有了充足的糧食供應,能夠天天吃飽肚子,才能抽身做學問,而北方士子連吃飽穿暖都是難題,他們生活條件遠不如南方士子,這樣一來南士的文化素養就比北士高多了。”
朱棣和姚廣孝連連點頭。
這些道理,其實他們是知道的。
僅從歷代科舉都看得出來,南方士子高中的數量要遠多於北方士子,以致於洪武末年還鬧出了一場“南北榜案”。
“但是,北方承擔著抵禦外族入侵的重任,草原蠻夷一直都歷代帝王的心頭大患,也是我大明百姓安穩生活的不穩定因素。”
“朝廷想在綿延萬里的國境線上抵禦外族入侵,只能倚靠關隘和天險,而這就需要有人去駐守,需要徵召兵丁與勞力,所以北疆與南方一樣同樣,都是我大明不可分裂的疆土!”
這一句話,幾乎說到了朱棣的心坎裡面。
他本身就是昔日的燕王殿下,哪裡不明白如今大明王朝的困境。
金陵帝都確實不錯,可惜地理位置太過偏安,長久下去朝廷對北疆的掌控力勢必下降,南北失衡將會更加嚴重,這是關乎到大明國運的巨大隱患!
正因為如此,朱棣和姚廣孝這對君臣才會想到遷都北京,遷都之後這個隱患自會解決。
朱棣眼中明亮,看向朱高爔的眼神裡面愈發欣慰。
“爔兒,繼續說下去。”
“國朝要儘可能地做到平衡南北方關係,實現南北權力對等,都是保持國家統一,維繫社會安定的重中之重,因為北方人心不穩,蠻夷只會愈發猖獗,南方人日子也不會好過,當年那場南北榜案,就是太祖高皇帝利用科舉來籠絡北方士人、平衡南北差距的最好例子。”
南方是經濟中心,倉廩實而知禮節,人家有的是糧食吃,吃飽喝足了就開始進學修德,一代又一代地入仕為官,積攢下的文化底蘊與官場背景,更不是北方士子可以相比的。
而北方糧食產量本就不如南方,加上又面臨蠻夷劫掠襲擾與時常爆發的兵戈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