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公孫策與狄進的推理碰撞(第三更)(第3/4 頁)
,平日裡看不出來,一出事就原形畢露,擺了擺手:“帶下去!好好審問!”
“直閣!直閣!”宅老驚惶著被拖了下去,刑房內眾人的注意力則集中到陳堯諮手中的信件上。
由於狄進的請求,陳堯諮讓推官呂安道,判官王博洋,一起看過了第一封信件,也見證了第二封信件並未拆過。
呂安道並不奇怪,那位判官王博洋卻極為好奇,什麼時候不好說話的陳大府,會對一位士子的意見如此重視了?
答案很快揭曉。
“既然如狄仕林所言,三日之內,真有人將案子與這部公案聯絡到一起,那老夫就看一看,他第二封信件裡,到底寫了什麼!”
陳堯諮從年輕時就是急性子,至今也未能改變,此時稍作展示,就有幾分迫不及待地取出信件,讀了個開頭,濃眉就揚起:“蓄謀已久,假託公案?”
公孫策趕忙湊過來。
狄進的話語很直接,先是開篇明義:“學生以為,此案兇手定然在近幾日看過前唐蘇無名的探案傳奇,但殺死劉崇班,卻非因為此書,而是蓄謀已久,假託公案!”
“陳直閣定然記得,學生那日所言的‘造作傷’,刻意傷害自己,用來汙衊他人,劉崇班之死亦是同理。”
“通姦的婦人,毒啞的女兒,鐵釘入顱的兇殘手段,兇手處處模仿細節,好似生怕不知,這是照著公案話本的情節殺人,尤為造作!”
“在話本里,蘇無名已然堪破真相,令賊人無所遁形,如今的兇手費盡心思模仿作案,所求的只能是打一個時間差,奢望衙門暫時無人讀過此書,先行脫罪,日後逍遙。”
“然此書出自學生之手,學生與劉崇班此前的衝突並非隱秘,兇手難道就不擔心,學生髮現案件關聯,一語道破玄機?”
“痴愚之人,不會通讀話本,通讀話本者,不會如此痴愚!”
“依學生之見,兇手早有殺心,萬事已備,偶得此書,受蘇無名探案之舉震懾,擔心惡舉敗露,又報以僥倖之心,特以此法擾亂刑斷!”
“故而兇手絕非使用書中之法殺人,而是欲利用此書,來嫁禍他人,妄圖脫罪!”
“所幸此書學生未有售賣盈利之念,只作三兩好友間的贈予,讀者寥寥,不知案件的詳情,兇手想要嫁禍,就必須促使此書為府衙所知。”
“故而三日之內,若有人迫不及待,將書中的公案與現實的罪案聯絡到一起,以上推測就有了立足之證!”
“提供線索者,或為真兇,或是被真兇迷惑!”
“盼府衙破案,為公案正名!為千古以來,孜孜不倦追求真相者正名!”
看完第二封信,陳堯諮撫須讚歎:“不愧是狄仕林!”
公孫策則迅速面紅耳赤,俊美的面容上滿是羞憤與不甘:“我居然中計了?”
他的推理確實錯漏了關鍵的一點,這部公案的原作者!
由於讀者稀少,很難在短時間內將這兩者產生關聯,公孫策屬於適逢其會,純屬巧合,但與劉從廣產生過矛盾的狄進,卻是有極大可能被牽連到案件裡面來的……
到時候他一出面,只要一聽案件的來龍去脈,豈會不知道手法動機?那一切不就全部暴露了麼?
所以公案情節是幌子,真正的目的就是要讓人聯想到這部,按照上面的手法破案,那反倒落入了兇手的算計之中!
如此說來,他就被繞了進去,險些置好友于不利的境地……
是可忍孰不可忍!
“將那劉府宅老帶過來,本官要親自審問!”
相比起來,開封府衙就很高興了。
但凡查案,切入點最為重要,有時候真正說穿了不值一提,但在茫茫線索中尋找到最有價值的那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