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不好忽悠了?那就解鎖一些技術(第2/5 頁)
的起源,研究明白了這些,也許就能碰運氣碰出來。”
說著,秦軍來到實驗室辦公室裡,從一個辦公桌下面的抽屜之中,又一次拿出一份檔案。
秦夏迫不及待的看起來:“坩堝鋼?”
“對,過去通常認為,用於大馬士革刀鍛打的坩堝鋼,就是古印三的烏茲鋼錠。”
“但是後來隨著更多的考古證據被發現,對此有了新的認識。”
“1740年,阿英人發明現代坩堝鋼技術之前,古代坩堝鋼的生產工藝通常有兩種。”
“一種是流行於南印三和斯里蘭卡的烏茲。”
“另一種是中亞流行的,可以稱為布拉特的坩堝鋼技術。”
“但是在很長時間內,這兩種工藝被混為一談。”
“後來的考古資料顯示,這兩種工藝無論是坩堝材料,還是鋼錠的成分都有區別。”
“這裡要劃重點,兩種坩堝技術,需要研究明白。”
“還有,以後做研究,要學會抓重點。”
“後面的一些資料當中,有一些前人研究大馬士革鋼的成分分析報告。”
“這些東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你們現在還沒有學會走,就想著跑?”
“這是不可取的,所以,好好學習,特別是對於烏茲鋼,需要好好研究。”
交代到這種程度,其實對於大馬士革鋼的研究,才剛剛進入正軌。
而在這中間,還可以學到很多技術。
比如以後的粉末鋼技術,還有熱鍛、冷鍛技術。
這些技術用得好,都可以做出新的合金鋼。
“烏茲鋼?我們國內好像也有這種鋼吧?”
“國內的好像叫鑌鐵?”
“看來,我們摸到門路了啊!”
“我怎麼感覺,這烏茲兩個字,被人錯用了?”
“看這裡,是不是被阿英那個爵士弄錯了?”
秦軍就在一邊聽著他們議論,發現他們確實成長了。
“Wootz”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795年Pearson爵士提交給阿英皇家學會的一份關於印三鋼的報告中。
之後他們就用這個詞,代替了印三鋼。
當時有一批印度鋼,被送到阿英實驗室進行研究和分析。
以求找到,其為什麼比歐洲生產的鋼,更緻密的原因,從而引起了歐洲研究印度鋼的熱潮。
只不過,歐洲和世界各地的的冶金專家,所做的克服高碳鋼先天缺點的嘗試,也都以失敗告終。
“你們要抓重點,這些沒必要研究。”
秦軍忍不住再次提醒:“你們研究的是技術,古人做的對錯,跟你們有什麼關係?”
“既然現在我們還在研究,那肯定就是古人沒有做出來。”
“所以,要抓重點,你們要知道,為什麼大馬士革鋼那麼優秀?”
“為什麼古代的敘利亞(大馬士革)鐵匠,就能夠成功地製出外觀華麗、內質堅韌的最終成品呢?”
秦風立即道:“我知道,因為內部摻雜的微量元素。”
秦軍翻了個白眼道:“我也知道,但是是什麼微量元素?”
秦軍這麼一問,就直接讓秦風啞火。
“既然知道有微量元素參與,那就找出它們來。”
“對了,其實重要的不止是這些微量元素,還有工藝。”
“世界上優秀的合金多了,以現在的技術,百分之九十九,都能測定出詳細的元素配料表。”
“但是,這又怎麼樣呢?”
“我們知道一種優秀合金,內部含有什麼,就能做出來嗎?”
“所以,看看後面的技術資料,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