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維德之基(第1/3 頁)
孟於煬小啖口茶,道:“劍者,百兵之君也;君者,德之共者也。劍若有德,那便算得上好劍;劍德迴盪天地,百年不竭,那便是名劍了。譬如吳之莫邪、干將二劍。”
樂新何點頭道:“正是。吳人干將與其妻莫邪鑄有名劍二枚,因以名其劍。相傳干將作劍,金鐵之精不流,於是干將夫妻,斷髮剪爪,投於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這二人用心如此,教後人敬佩。”
孟於煬搖頭道:“此鑄劍之典,並非劍之真德。”
樂新何問:“那依先生之見,何為此二劍真德?”
孟於煬含笑不答,提袖為樂新何沏上茶水,道:“楚西南有龍泉水,可以鑄劍。相傳春秋時楚王令歐冶子鑄鐵劍,歐冶子作成鐵劍三支,其中狀如登高山,臨深淵者,是為龍淵,唐人為避高祖李淵諱,改‘淵’為‘泉’,因稱‘龍泉’。”
樂新何道:“龍淵之劍,曠世之奇,其中最者,想是歐冶子親手所鍛的‘七星龍淵’了。”
孟於煬點頭稱是,道:“歐冶子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故名‘七星’。伍員少時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一日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蕩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焦急之時,上游急速駛來一葉小船,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隱入蘆花蕩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伍子胥千恩萬謝,拜謝辭行時,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七星龍淵,想要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予漁丈以致謝,並囑託漁丈萬不能洩露自己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道:‘我之所以救你,只因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疑我貪利少信,我惟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樂新何沉聲道:“漁丈人高潔若此,小可不如。”
孟於煬微笑道:“公子心從向善,日後未必不能。”
樂新何道:“七星龍淵居五,那於前者是哪把名劍?”孟於煬細拂柳須,應道:“太阿劍。”樂新何道:“莫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之‘太阿’?”
孟於煬道:“世人皆以為如此,但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太阿劍是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唯待時機凝聚起來,天地人三道歸一,此劍即成。”
樂新何接過話柄,道:“此劍在楚國鑄成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鐫刻篆體‘太阿’二字,可見歐冶、干將所言不虛。”
孟於煬道:“正是。後晉鄭王聞而求之,楚王拒絕。晉王垂涎此劍,親自興師伐楚,圍楚之城,三年不解。楚城倉谷粟索,庫無兵革。於是楚王引泰阿之劍,登城而麾之。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千里,猛獸歐瞻,江水折揚,晉鄭之頭畢白。”
樂新何笑道:“這是書中誇張之辭,可不能相信。”
孟於煬沏茗莞爾,道:“事後楚王問群下曰:‘此劍威耶?寡人力耶?’風胡子對曰:‘劍之威也,因大王之神。天下通平,治為宮室,豈非聖主之力哉?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聞之,莫敢不服。此亦鐵兵之神,大王有聖德。’”品下口茶,道:“其實使晉軍覆沒的並不是太阿之鋒芒,而是太阿之威德,‘天下聞之,莫敢不服’,便是威德所致。”
樂新何似有所悟,忽聽門外一人道:“小恩公,原來您還未睡去。”正是店小二。
樂新何點頭起身,道:“剛剛一直與這位先生談話。小二兄弟,可打探到什麼線索沒?”
店小二連喘幾口氣,道:“可不好意思,畢竟樂大俠的事過了好些年,村上沒幾人知道他去了哪。不過聽人說村外北邊有座桃花山,上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