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第2/3 頁)
到一件有點年代的東西,口袋裡只有幾片古瓷片。當他路過一座大水溝的時候,水溝旁邊有十幾位農民在忙活,農民用鋤頭鋤撈水溝內的雜草,這樣水溝就順暢了。 大水溝兩側堆滿了撈起來的爛泥草。
沅峰墊起腳從爛泥草上踩過,突然間,腳下黑色的汙泥中刪除一塊灰白色的東西。沅峰打了一眼,知道是瓷器。於是不禁俯下身,將裹在汙泥中的灰白色東西掏了出來。定睛一看,原來是一隻形狀普普通通的碗,不過,碗的一邊已經缺了一個大口,大約缺了五分之一吧,是個十足的殘器。
沅峰先抹掉碗表面的一層汙泥,瞬間屏住了呼吸,是湊巧還是天意,他腦海里不停的旋轉。(哈哈,他的大腦再怎麼轉悠,到頭了還是轉到原來的地方。)
&ldo;這位的外表特徵怎麼如此眼熟啊!&rdo;沅峰暗暗思忖。哦,他突然想起來了一個緣故。
於是他二話不說,將這隻殘缺的、沾滿爛泥的碗帶回了家。
到家後,立刻將碗洗掉汙泥,然後一隻手拿著一包麻花啃吃,另一隻手拽住殘碗亮在眼皮底下細細甄別。
不禁幾許大驚和幾許大憾。
他立即從房間內掏出那厚厚的一套博物館的文物資料圖,然後細緻地查詢資料圖,連手上的麻花都扔到一邊去了。
快速又仔細的搜尋著文物圖冊。終於,在某一頁,他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圖紋。
&ldo;哦!喔靠,不會吧!&rdo;他驚訝地自言自語。
只見圖冊上的一隻碗的形狀和紋飾跟自己今天從水溝爛泥中撿到的非常相似,然而不僅僅是相似就讓人如今激動罷了。說實話,圖冊上的碗目前被國家博物館收藏,雖然形狀和外表的裂片紋飾都看似普通,但它是獨一有二,沒有三的。理由如下(跟大家分享一下),此碗表面的裂片絕不是哥窯瓷器一類的裂片紋飾,在此一定要區分這兩者的不同之處,哥窯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不過了,什麼金絲鐵線等等。此碗的釉面裂痕輕描且淡雅,最獨特之處在於,它有十幾條明顯的線條是從足底延生到碗沿口,這十幾條裂痕之間的距離比較勻稱,彼此之間又被許多密密麻麻的裂痕交錯,但這交錯感毫無影響那十幾條裂痕的排序。碗內的釉色偏米黃色,外面偏白一點。是湊巧嗎!沅峰手上的殘缺碗的紋飾就是如上所述,並且和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那隻碗的紋飾一樣,一樣在哪裡,就是都有那十幾條特別的裂痕,十幾條裂痕似有排序的從足底延伸到碗口,然而僅僅憑這些還不足以讓沅峰激動萬分。最後還有一個事實的歷史緣由(小說歸小說,此故事是真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