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生活、成長(第2/2 頁)
就是濠州鍾離人,家裡清貧,年幼還給人放牛。家裡頭遭災後,就去於皇寺當了和尚。”
馬皇后笑著說道,“真要是當了和尚倒是好事,寺廟有田地、大和尚有供奉。你祖父就是個掃地、上香、燒飯洗衣的行童,還要給老和尚刁難。你祖父也是苦,十七就出去託缽行乞,在外頭漂泊了八年,才讓湯鼎臣叫去投奔了紅巾軍。”
朱雄英再次聽著馬皇后說著老朱的輝煌歷史,哪怕很多的事情都知道一些,是有所瞭解的。但是依然還是想要聽著這些當事人說說,這樣瞭解的更加全面。
也正是這樣,讓朱雄英更是佩服老朱。
有些醉意的老朱回到了坤寧宮,立刻開始埋怨,“一天天的你也沒個正事,總是在他跟前說這些作甚?那是好事?!”
“怎麼就不好了!”胖嘟嘟的朱雄英雙手叉腰,大聲說道,“就是知道祖父創業之艱,才能知曉今日之生活不易!”
老朱哈哈大笑,將朱雄英抱著,“還是咱孫兒貼心,咱就不該將你叔父給趕回老家。就該讓你也回老家,觀摩祖宗肇基之地!”
對於子女的教育,老朱一直都很重視,這不只是在開國之後,在渡江佔領應天府之後,哪怕是最疼愛的幾個孩子,老朱也是讓他們穿著麻鞋,裹上纏腿,像士兵那樣到城外遠足,還要時不時的去演武場。
除了習武,老朱也十分重視文教,朱標等人就是自小接受正統儒家教育。開國之後,老朱立刻建立大本堂,廣集藏書、延請名儒,讓皇子和勳貴子弟在這裡讀書。
而老朱也吸取歷史教訓,他總是覺得元朝的滅亡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所以就分封諸王,要讓藩王拱衛皇帝,以維護朱家皇朝的統治。
宗室子弟在前往封地之前,都要前往中都鳳陽觀摩祖宗肇基之地。這是要讓他們瞭解明朝的基業由何而興,要讓他們充分了解民生疾苦和民間生活。
只是有些時候那些宗室子弟就算是去了鳳陽,也未必就能夠有著一些長進。
老朱和馬皇后一人睡一邊,讓朱雄英睡在中間,兩個人也絮絮叨叨的在和朱雄英說著一些事情,說著老朱當年打天下的事情。不管是高光的,還是落魄的,只要孫兒想知道,老朱就願意說。
老朱其實有一個特點,他從不隱瞞自己的出身,他就是農民出身,爹孃、兄長都餓死了。有人說他託缽行乞,老朱也不否認。開國之前有大臣讓老朱認個名人當祖宗,老朱才懶得在意。
但是這些事情,老朱可以自己說,在親近的人跟前,這些出身也是他的驕傲。可是別人要是說這些事情,老朱肯定不樂意,那都是要記在心裡的,說不定要秋後算賬。
朱雄英繼續在成長,健康快樂的在成長,在不斷的學習和進步,在瞭解著明朝的一些國情,在熟悉著一些朝堂的格局等等。
不過現在的他太小了,現在最主要的還是學習。哪怕他展現出來了足夠的聰慧,可是在大人們的眼裡,他也只是一個孩子而已,很多的事情也根本輪不上朱雄英做主。
學習、成長,和老朱、馬皇后,朱標、常氏有著更深的感情,這或許才是他該做的事情。
學習和成長才是最重要的,朱雄英也能夠感覺到一些變化。
常氏再次給朱雄英添了一個妹妹,朱清寧、朱清蕙。
讓朱雄英無語的事情就是常氏頗有大婦風範,此前就勸朱標不要一個勁冷落側妃呂氏。所以呂氏也給朱標添了個兒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允炆了。
更加要命的事情是朱清蕙才出生沒多久,常氏就再次懷孕了,這或許就有大事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