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徐霞客及古代旅行大家:以腳步丈量祖國山河的史詩篇章(第1/5 頁)
徐霞客(1587 年-1641 年)南直隸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探險家和文學家。
徐霞客出身富庶家庭, 父親徐有勉。他因祖上受過科考舞弊案的牽連,選擇隱逸田園,也不希望兒子追求功名。母親王孺人。她42歲高齡才生下徐霞客,並不嬌生慣養,且勤勉達觀。她鼓勵徐霞客外出闖蕩,親手為他製作了“遠遊冠”。
徐霞客也很孝順母親,曾說“昔人以母在,此身未可許人也,今不可許之山水乎”。母親去世後,他開啟了人生最後階段的“萬里遐徵”,並留下了《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自幼聰慧過人,喜愛山川地理。受日漸腐朽的社會環境和父親的影響,他厭惡官場,不願步入仕途。
徐霞客一生娶了四個妻妾,兒子李寄的生母周氏原是徐霞客的三妾。周氏與徐霞客先懷孕,後結婚。但因妻子擔心周氏得寵,藉口徐霞客不在家而周氏懷孕,將其趕出家門,並召集族人將周氏從族譜中除名。周氏離開徐家後與李姓男子結婚,孩子在腹中,於是徐霞客的兒子便姓李,取名李濟,意為寄人籬下。
李寄從小努力學習,對母親十分孝順,18歲時其才幹和名氣已得到家鄉人的尊重。母親病逝後,他參加了8縣男孩的測試並獲得第一名,但無意參加科舉考試。李濟受徐霞客影響也喜歡旅行,不過因要照顧母親而放棄。
李寄生於1619年,字介立,是明末江陰隱士。李寄一生坎坷,曾想透過科舉迴歸徐氏家族,但未能如願,後斷了做官的念頭。他致力於兵學,南都初立時曾獻策,但未被重視。
為奉養母親,他在雲亭鎮葛氏坐館謀生,後定居於定山,終身未娶妻。母親去世後,他在由裡山的山居庵隱居。
李寄秉承先父遺風,志遊天下,遊蹤遍及華夏之半。他在1660年到1690年期間創作各類詩文,編寫兵志史地著作《天香閣文集》、《天香閣外集》、《歷代後監》、《藝圃存稿》、《詩》等。
晚年潛心著書,還花了近10年時間蒐集、整理、編輯了較為完整的《徐霞客遊記》,其編輯的版本被世人稱為“李介立本”,後世的《徐霞客遊記》數本皆源於此,被譽為“諸本之祖”。1690年,72歲的李寄卒於釣臺村。
徐霞客在青年時期開始外出遊歷,起初因顧念年邁母親,多在江南地區遊歷。母親病故後,他徒步前往廣東、河南、陝西等地,後遊歷於廣西、貴州、雲南等地,足跡踏遍了現今的北京、山東、廣東、雲南等 21 各省份。
徐霞客在外遊歷三十年,考察了湖廣一帶的衡山,完成了踏五嶽的心願;在桂林府驚歎當地岩溶地貌,考察六十餘處巖洞;抵達柳州府後分析比較兩地地理地貌;抵達盤江以東區域,考察南、北盤江源頭、流經和流向,指出南、北盤江源頭不是一處且兩江在潯州府一帶交匯,糾正了典籍中的錯誤記載。
探幽尋秘,糾正了典籍中關於雁蕩山雁湖、長江源流、南北盤江源流等的錯誤記載,並極為詳盡地記錄了沿途所見所聞。
他在遊歷中,詳細記錄了所到之處的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情況,對岩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研究尤為深入。 但他在世時未能親自將這些手稿整理編訂成書。
徐霞客去世後,他的日記先由友人王忠紉手校,接著其家庭教師季夢良對這些手稿進行了整理,於崇禎十五年(1642 年)臘月成書,形成了《徐霞客遊記》的第一個抄本——季夢良本,簡稱“季本一”,但這個版本現已失傳。
後來,由於原稿被毀等原因,季夢良又再次進行整理,第二次整理本簡稱“季二本”,但缺《滇遊日記》首冊,成書於清順治二年(1645 年),現存殘部於北京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