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齊國現混亂,呂購陷糾結(第1/2 頁)
齊國卿佐使阿道父隨即響應,在姜姓州國、姒姓諸國與東夷介國舊地上,召集各國遺民青壯,參加滅賊聯軍。
名義很簡單,攻滅州國、諸國與介國的幕後主謀,正是齊侯購族叔呂基。
公子錦鴛雖是齊國大軍統帥,卻也只能聽命行事。
由於不忍心見到州國、諸國與介國社稷被滅,公子錦鴛並未為難上述三國卿士貴族,還特意叮囑阿道父,務必善待上述三國遺民。
而今齊國大軍因為國賊呂基,折損三成甲士。
為保護齊國社稷不被損毀,同時也讓東海之濱各諸侯國重歸平和,公子錦鴛在萬般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才組建滅賊大軍,只為誅殺元兇呂基,從而喚醒齊侯購。
在阿道父的高聲呼籲與積極奔走下,州國、諸國與介國遺民紛紛響應,很快便集齊四千青壯,並與三千齊國甲士成功匯合。
算上沿途陸續不斷的加入者,滅賊聯軍離開膠東半島不久,總兵力就已經高達八千人。
萊夷王見滅賊聯軍離開膠東半島,便依照原先約定,不再耗費心力佯裝追擊,而是屯駐在邊界,隨時準備策應公子錦鴛。
公子錦鴛統帥八千滅賊聯軍,並未第一時間反攻齊國,而是一邊大力籌集糧草,一邊等齊國各方勢力作出反應。
齊國大軍戰敗,公子錦鴛組建滅賊聯軍,宣稱要誅殺國賊呂基,州國、諸國與介國遺民積極響應……
不出意料,訊息接連傳回齊國後,齊國很快出現短暫混亂。
其一,卿士貴族分為三派。
有人認為,無論事情真相如何,呂基都必須死,如此才能快速平息眾怒。
有人認為,公子錦鴛此舉,無異於反叛齊國,必須傾舉國之力,擊敗滅賊聯軍,誅殺罪魁禍首公子錦鴛。
更有人認為,齊侯購此前為大肆擴軍,曾強令卿士貴族提供青壯,如今齊國也算亂得其所,只需冷眼旁觀即可。
其二,齊國子民亦分三派。
大河以北,本就有兩千赴齊者,在延松與管莊的持續滲透下,早已策反大量齊國子民。
由於赴齊者、延松及管莊等,尚需隱藏身份,因此策反內容並非歸附大周,而是逐漸脫離齊國盤剝。
如此情況下,大河以北的齊國子民,紛紛保持沉默。
齊國都邑臨淄附近,子民大多與齊國公族有關,出於保護自身利益的目的,其等絕大多數擁護齊侯購,並堅持認為呂基無罪。
在其等看來,齊國大軍之所以戰敗,完全是公子錦鴛愚蠢指揮導致。
為避免被追責,公子錦鴛竟然選擇反咬一口,汙衊歷來忠心耿耿的呂基,並透過愚弄手段組建滅賊聯軍,想以此逃避罪責。
公子錦鴛本就是外人,如今原形畢露,應當以謀逆之罪,絞殺參與的叛亂的甲士,將公子錦鴛捉住並當眾處死。
齊國南部子民,則對滅賊聯軍頗有同情之心。
其等原先並非齊國子民,而是紀國與陽國遺民,齊侯購依仗優勢兵力,脅迫紀國與陽國成為齊國弟從國。
如今滅賊聯軍宣稱,只為誅殺元兇呂基,讓東海之濱各諸侯國重歸平和。
換言之,倘若滅賊聯軍勝出,紀國與陽國便有機會復國。
至於復國機會有多大,便取決於紀國與陽國遺民出力多少。
換作姬宮湦前世,為了恢復母國,定然會有大量遺民,前仆後繼參與鬥爭。
只可惜,如今為西周末年。
邦國意識雖然已經開始出現,卻遠沒有達到激發鬥志的程度。
即便是卿士貴族,投奔他國者亦屢見不鮮,更不用提國人與野人,活下去才是第一要義,而非愚蠢地為國君赴死。
正因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