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第2/3 頁)
牆態度。免不了說&ldo;以英美寡頭們為首的帝國主義勢力、以其強大實力建立在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剝削之上的英美寡頭們為首的帝國主義勢力&rdo;以及&ldo;他們用保衛民主、文化與文明的口號掩蓋他們罪惡的目的&rdo;之類的話‐‐但是沒有一個直接奉承國家社會主義、反猶太主義或大日爾曼的詞句,僅僅是把同盟國的所有敵人稱為&ldo;愛好和平的民族&rdo;,歡迎&ldo;德國在不觸及我們祖國的榮譽和獨立的條件下給予的幫助。&rdo;並期待著與德國的&ldo;光榮和平&rdo;‐‐不管是怎樣的光榮和平,但一定不會比佈列斯特和約更壞‐‐它在地位上高於佈列斯特和約,但仍是應根據全歐和約做修改的。宣言裡還使勁宣佈自己是民主主義者,聯邦主義者(保障民族分離的自由),那種當時還完全沒有成熟的、還沒有自信心的準蘇維埃社會思想的小爪子在字裡行間小心翼翼地爬行著:什麼&ldo;陳舊的沙皇制度&rdo;,什麼舊俄經濟和文化的落後,什麼&ldo;一九一七年的人民革命&rdo;等等……只有反布林什維主義是徹底的。
這一切在布拉格受到了小規模的慶祝,有&ldo;波希米亞保護國&rdo;代表即三等的德國官吏們出席。我當時在前線上從收音機裡聽到了這份宣言和配套的節目‐‐整個的印象是:一出不適時的註定要完蛋的戲。這份宣言在西方世界根本沒引起注意,沒有增加一絲理解‐‐但在&ldo;東方工&rdo;中間卻有很大效果:聽說參加俄國解放軍的申請如雪片飛來(斯溫&iddot;斯特恩貝格文章中說有三十萬份)‐‐這是在德國眼看要垮臺的毫無希望的幾個月,這些不幸的被拋棄的蘇聯人只能指望依靠自己對布林什維主義的厭惡的力量來抵抗排山倒海而來的紅軍了。
這支組建中的軍隊能有怎樣的計劃呢?似乎是:衝進南斯拉夫,與那裡的哥薩克、俄僑軍隊及米哈伊洛維奇聯合,捍衛南斯拉夫使其不落入共產主義手裡。但是首先:難道德軍指揮部在他們最困難的月份能夠讓在自己後方順利地組建一支獨立的俄國軍隊嗎?他們不慌不忙地把這些部隊拽到東部前線‐‐一會兒把一個反坦克支隊(伊&iddot;薩哈羅夫-蘭斯道夫)調往波莫瑞,一會兒把整個第一師調到奧德河‐‐弗拉索夫怎麼樣呢?一次一次乖乖地交出去,一旦採取了讓步路線,這就成普遍規律了,儘管交出目前唯一的一個師就使得整個建軍計劃變得毫無意義了。總是有論據幫忙:&ldo;德國人不信任我們。等第一師用戰績說服了他們,俄國解放軍的組建進度就會加快了。&rdo;然而進度卻很差。第二師和一個預備旅,共兩萬人,直到一九四五年五月還是一群徒手之眾‐‐不但沒有火炮,而且幾乎沒有步兵武器,連服裝都供不上。第一師(一萬六千人)被用於毫無希望的必死無疑的作戰行動,只是德國已經全面瓦解才使師長布尼亞琴科得以擅自把它從前沿撤下來,衝破將軍們的反抗把隊伍拉進捷克。(沿途解放蘇聯戰俘,那些人也參加了進來‐‐&ldo;俄國人要在一起&rdo;。)五月初到達布拉格近郊。這時五月五日在首都起義的捷克人叫他們來支援,布尼亞琴科師五月六日進入布拉格,在五月七日的激戰中拯救了起義和城市。這真像是開了個玩笑,以便證明最無遠見的德國人的遠見,第一個弗拉索夫的師用它的第一和最後一次獨立的行動恰好是給予了……德國人一個打擊,它發洩出了不自由的俄國人在這三年殘酷的昏沉的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