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5 頁)
海”回到江南製造局,一方面是檢修維護,另外則將剩餘的五門火炮重新安裝就位。(25)
成為湖北軍艦的“測海”,起初每有官員來鄂,大都是派出“測海”負責迎送。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後,由於鐵廠距離產煤地過遠,尋常運輸方法無以濟事,“測海”又成了為漢陽鐵廠運煤的運輸艦,負責拖帶運煤船,每日供應鐵廠。(26)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後,張之洞總督兩江,著手裁軍之事。當時集結在江蘇靖江的8營南字軍急需撤回湖北嶽州,南洋水師的“南琛”、“寰泰”、“鏡清”等艦全數出動,仍不敷用,遠在湖北的“測海”於此時被商調趕赴揚子江畔的靖江八圩港,一起參與了運兵行動。(27)此後,“測海”就從官方檔案裡銷聲匿跡,推測其可能徹底成了漢陽鐵廠的廠屬輪船。
“威靖”
緊隨著“測海”,江南製造局第三艘“操江”級炮艦,於1870年10月竣工。
後來被命名為“威靖”的江南製造局第四號輪船,相比“操江”、“測海”,顯得尺寸略大。這艘艦總造價突破8萬兩,達到118031。4877兩銀,排水量到了1000噸,是江南製造局建造的第一艘千噸級軍艦。“威靖”艦長62。48米,寬9。32米,吃水3。35米,主機功率150虛馬力,605實馬力,航速12。5節,全艦編制116人。(28)由於艦體加大,“威靖”的火炮配置數量超過“測海”。根據江南製造局武器領用記錄,“威靖”領取安裝了12磅炮兩門,24磅炮十門,是江南初期四艦中火力最強的一艘。從艦體、武備的變化,已經能夠感覺到江南製造局一步一步向建造大型軍艦方向的進軍嘗試。(29)
建成之時,“威靖”艦編入南洋水師。1882年,朝鮮爆發壬午事變,“威靖”與福建船政建造的“澄慶”、“登瀛洲”等南洋軍艦被調北上,與北洋水師“超勇”、“揚威”等艦齊赴朝鮮,成功平息了動亂。事後,“威靖”艦管帶副將銜江蘇外海內洋水師補用參將儘先遊擊徐長順獲得嘉獎。
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爆發。清廷為了加強臺灣海防,要求南北洋水師選派軍艦南下支援。兩江總督曾紀澤與長江水師提督李成謀會商,認為除“開濟”、“南琛”、“南瑞”三艘巡洋艦外,南洋能派的出海軍艦隻有“澄慶”和“威靖”。在南洋援臺軍艦即將南下作戰前,援臺艦隊指揮吳安康提出臨陣換將,認為“威靖”的鍋爐、蒸汽機都高出水線,而且“行駛遲緩,一經出洋,設遇中途落後,要截堪虞。”(30)最終由“馭遠”替換了“威靖”。從此後的戰事情況看,如果當日是“威靖”南下,恐怕也難逃過石浦沉船之劫。
僥倖與一場劫難擦肩而過,“威靖”此後的日子,一直與同門軍艦“測海”等一起,留在吳淞口巡防。1891年,兩江總督劉坤一樽節開支,汰換南洋水師舊艦時,“威靖”也與“測海”一併,列入要被更換成運輸艦的名單。沒有遠調湖北的“測海”幸運,“威靖”就此被去除武備,改作了徹底的運輸艦。
甲午戰爭失敗後,中國開始向勝利者日本學習。不僅派遣了大批留日學生,中國的海防陣線裡也開始出現日本建造的軍艦。南洋在張之洞總督任內,為鞏固長江防務,陸續用裁撤老艦所得的經費,從日本購買了“江”字級長江炮艦。1905年7月15日,南洋從日本購買的第一艘“江”字級長江炮艦“江元”號抵達上海。同年,李鴻章的親信舊部兩江總督周馥行文外務部,稱“威靖”運輸艦已經變賣,獲銀兩萬兩。徘徊在江南製造局內,追憶老主人當年的開創之功,周馥唏噓不已。
萬暮平沙靜,憑欄寓目閒;
天底星蘸海,野闊氣沉山;
破釜心原壯,聞茄鬢已斑;
烽煙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