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第1/2 頁)
潘閬道:&ldo;不行,這件事事關重大,須得與寇準、張詠商議後再做決定。你該知道,這不是你一個人掉腦袋的事,萬一官家決意殺你滅口,我、寇準、張詠也活不過明天。&rdo;
向敏中回憶自己兩度與皇帝相遇,先後賜給信物和銅符,顯是對自己十分信任,不由得搖頭道:&ldo;官家是忠厚長者,我不信他會這麼做。&rdo;潘閬道:&ldo;哈,忠厚長者能得天下麼?後周君臣還不信他會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呢,天下人還不信他會害死誓言不加害的柴宗訓呢。&rdo;
向敏中知道潘閬是指後周最後一任皇帝柴宗訓的暴斃。柴宗訓被迫禪位給趙匡胤後,取消尊號,改稱鄭王,先居住在天清寺,後被遷往房州軟禁,房州知州則是趙匡胤心腹辛文悅,十餘年如一日,從不調任。去年柴宗訓驀然去世,年僅二十歲,辛文悅稱其是病死,然而明眼人都知道他是在為皇帝除去一塊&ldo;心病&rdo;。因為就在同月,為大將潘美收養的柴宗訓之弟柴熙謹也莫名&ldo;病死&rdo;。這樣,後周世宗柴宗後人除了早不知所終的第五子柴熙讓外,就只剩了第七子柴熙誨。當初趙匡胤登基時已授意手下殺死柴熙謹、柴熙誨兄弟,是後周開國上將軍盧琰拼死諫阻,道:&ldo;堯舜授受不廢丹朱、商均,今陛下受周禪,怎得不存活其後人?&rdo;趙匡胤環顧諸將,大多贊成斬草除根,只有大將潘美以手捏殿柱,垂頭不語。趙匡胤便特意問他道:&ldo;你也認為不能殺這兩個孩子嗎?&rdo;潘美道:&ldo;臣豈敢認為不能?只不過感到於理不合。&rdo;趙匡胤這才收回成命,由潘美收養了柴熙謹、盧琰收養了柴熙誨。但不久後盧琰即留下一封書信給新皇帝,表示自己是後周重臣、義不臣宋,帶著柴熙誨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京師歷來是朝野是非、流言閒話最多之地,尤其是像柴宗訓這類廢帝的命運更是引人矚目,說法極多。一種說法是有人持假玉璽、假公文到房州,意圖營救柴宗訓,結果被知州辛文悅識破,大宋官家為翦除後患,不得不痛下殺手。據說柴宗訓臨死前高叫道:&ldo;我死之日,當是柴氏復仇之時。&rdo;此話經武當道士之口傳出,想來並非空穴來風。
向敏中在汴京長大,早有耳聞,雖驚奇潘閬不大尊敬官家的口氣,卻也只是冷然不語,半晌才道:&ldo;潘兄說得不錯,這件事太過重大,不該由我一個人來決定,咱們這就回去汴陽坊,與寇準、張詠一道商議。&rdo;
潘閬道:&ldo;還有一件事,我越想越是可疑,那就是昨晚樊知古在樊樓遇刺一案,這件事似乎是有人故意為之。&rdo;
向敏中道:&ldo;此話怎講?&rdo;潘閬道:&ldo;樊知古是南唐叛民……不好意思,我不該用叛民的字眼,他北上大宋也算是棄暗投明瞭。不過他一旦被殺,南唐肯定是首要嫌疑犯。博浪沙的案子動靜已經足夠大,連官家都驚動了,又有那麼多人為的假證據,如南唐鄭王隨從的屍首等等,追查到南唐身上是早晚的事。當此節骨眼兒,南唐正該避之不及,全力擺脫嫌疑,怎麼可能還派人去行刺樊知古?這不是有意引火燒身麼?&rdo;
向敏中幡然醒悟,道:&ldo;潘兄說得極有道理。高瓊越獄、刺客屍首被焚毀後,沒有了能將南唐和博浪殺行刺一案聯絡起來的實證,所以又有人刻意行刺樊知古,將大夥兒的視線往南唐一方引去。&rdo;潘閬道:&ldo;不錯,一定是朝廷……不,我還是改口說高瓊的同黨好了,行刺樊知古的一定就是高瓊的同黨。&rdo;
向敏中道:&ldo;可官家為何又命我和張詠暗中調查樊知古一案呢?官家甚至認為樊知